教育是艺术——《三个傻子》观后感
在师德建设月活动中,我们观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这是一部印度题材的影片,一部关于教育题材的影片。回忆几个印象深刻的情节:
一次院长给他们上课,问男主角,你认为什么是机械。男主角用简洁的语言表达,院长非常不满意。然后,让沉默者(一个书呆子)回答,他大段的背下了书上的定义,院长很满意。同时因为男主角不用心,赶他出去。男主角半路回来,说忘带东西。院长问他忘带什么,他说了一大段话。院长很生气,说你想说什么,男主角说,我忘带了书。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这段很经典,它大大讽刺了填鸭式教育,意喻书呆子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而且也不是自己理解的,只会照搬照抄书上记录的。填鸭式教育的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把学生训练成了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考试的机器。对于小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联想能力,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实施素质教育、呼唤创新人才的同时,似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高深艰难、高不可及的东西。创新其实很简单。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充满创新、可以让人的思维纵横驰骋、自由舞蹈的地方。数学课上,不是老师告诉学生3+2=5,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摆一摆学具,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结论;不是老师告诉学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这个规律。
其中的经典语录:
“就是一条狗,你用鞭子,它也能坐在这个教室里,但这不是教育,而是马戏。”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原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而产生的求知欲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让一年级的孩子们坐在教室里等候老师来上课,不能因为老师的严厉,要学生害怕而坐在教室里,而是要让孩子们有浓厚兴趣,要让他们期待老师的课堂。相对于一些艺术类课程,对于孩子们来说,数学可能更为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好导入的方法,用贴切而精练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大脑皮层和有关神经中枢形成对新知识的“兴奋中心”,使注意力迅速集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教育是一门艺术。希望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能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