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感悟,一是“感”,二是“悟”,阅读教学要由“读”而“感”,由“感”而“悟”。
精彩“活读”激“感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抓住“联系”促“感悟”,内容图像巧结合。
巧妙“突破”助“感悟”,兴趣欲望双丰收。
[正文]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阅读教学的一段话。这段话不仅强调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导向,而且还清晰、有序地指出了阅读活动的过程,而其中的“感悟”问题更是引起了各方关注。那么,什么叫“感悟”?怎样才能让小学生由“感”而“悟”呢?谨以下文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认识“感悟”
所谓“感悟”,一是“感”,二是“悟”。“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感觉”或“知觉”。它是由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而引发的。所谓“悟”,在《说文解字》中释之为“觉”。而“觉”呢?在现代汉语中作“理解”讲。因此,感悟是指人对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经过思维加工之后的理解。可以肯定,《大纲》中的“有所感悟”是指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和理解有所感触而领悟。实际上是说,阅读教学要由“读”而“感”,由“感”而“悟”,只有这样,才能与作者情感相沟通。这个“感悟”的过程,正是由读者通向作者心灵的过渡和“桥梁”,而在这里,“读”是“感”的前提,“感”是“悟”的基础,“悟”是“读”所要获取的结果。
对于“感悟”,《大纲》对小学生的要求是适度的,有弹性的。叙述中在“感悟”一词的前面加上了一个“有所”二字。这个“有所感悟”就是不一定要“大彻大悟”,只要求在读中明白一些道理就可以,明白多少是多少,不强求一律。
二、如何“感悟”
如何才能让学生由“感”而“悟”呢?关键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让学生发现并用精彩的活读来激活思维,抓住并用紧密的联系来促进感悟,找准并用巧妙的突破来理清思路,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1、精彩“活读”激“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现为各人在朗读中,重音、停顿、语气等都会有差异。而这些精彩的“活读”又何曾不能激起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呢?因此,在教学中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评议过程,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一教学步骤中,学生在评议、争辩和练读中,都抓住了关键词句,表现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做到了以读代讲促感悟。相反,假如老师强求统一的重音、快慢等,就不会有学生精彩的“活读”和心智的运用了。
2、抓住“联系”促“感悟”
大家知道,文字是符号的一种形式,而符号则是人创造的指称、标志或代表某一对象的东西。所以,明确文字(主要是词语)的指称并理解它们的含义,当是由“感”及“悟”的一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抓住词语之间的联系,巧妙地助学生一臂之力,使他们得以较好的感悟。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奶奶的白发》一文中,就词语而言,课文中的“操心”一词恐怕是最需着力的。一是因为它与课题中的关键词——“白发”的联系直接而密切;二是因为它的意思较为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确有一定的难度。怎么办?方法大体有二,一是由老师告诉:“操心”就是“费心考虑和料理”的意思;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去自悟:通过“想一想,你的奶奶、爷爷和妈妈、爸爸为了全家人生活每天都在忙些什么”的提问,激起学生们的回忆,使其在头脑中再现他们的长辈整日里为全家精心策划、忙忙碌碌的情景,并与“操心”一词挂起钩来,从而完成对这一词的领悟。
两种教法相比较,当然后者为佳。首先,前者是老师告诉的,后者才是学生主动感悟的;其次,前者是知识结论的平移,而后者是学生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成果。在这里,奶奶、爷爷或妈妈、爸爸每日里为生活奔忙的情景,是学生们早已感知并存贮在头脑中的实在,缺少的只是能与之匹配的文字符号——“操心”。所以,学生一旦能将已知的情景与未知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对词语“操心”的领悟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由问题而激活的关于长辈们忙忙碌碌的图像与“操心”挂起钩来、联系起来,形成了图像、声音、符号、语义四位一体的领悟,使学生较好地得以感悟。
3、巧妙“突破”助“感悟”
按照“新大纲”的要求,读一篇课文不但要能“理解主要内容”,还要能“体会思想感情”和“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如果说,“主要内容”还可以凭借语言文字去感悟,去把握,那么“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对“主要内容”来说,更多的则是“弦外之音”。打个比方,假如一篇课文就像是一棵大树,那么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像是能够目及的枝叶和树叶,而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则像是树根,它深扎在地下,常常不易被人们察觉。那么,如何顺着“枝叶”和“树干”去发现和领悟“树根”呢?关键在于找准“突破口”。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中,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作为课题的一句话——“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理解还处于模糊状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突破口”,组织学生展开合理、热烈的讨论,如“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不放掉行吗?”,使学生在其中感受道理,对文章有更深的领悟。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帮助学生找准“文眼”,或诱之,或顺之,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激起其突破的欲望,一切便会在不经意中得以迎刃而解。而学生的感悟能力也会随之得以升华。
三、“感悟”须知
1、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线。因为学生自主的、反复的诵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何以能“悟”呢?再者说,只要有了反复的诵读,课文中绝大多数词语、句子、章节……学生是完全可以做到“无师自通”的。
2、要通过教师的组织、点拨、引导、暗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去发现潜藏在其背后的关系的相似,抓事物之间的联系,把诸多的外部信息加以整合,从而达到问题的解决。
3、既要注意通篇的整体感知,又要注意选取精读感悟的“突破口”。关于“突破口”的选择,一是要注意那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或句子;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贮备,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
4、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原有经验和知识的贮备是不同的,所以即便是面对同一篇课文,感悟也是不同的。我们切不可强求,应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大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