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怎么了?!
郑陆中心小学 王燕群
八十年代,我们提倡“师者,传道解惑授业也”,强调以教师为主;九十年代初期,我们提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究方法为主;九十年代后期,我们提倡“学生是课堂的第一主人”,注重以学生为本;到了现在,我们语文课堂上所追求的似乎愈来愈多:关注人文情怀,突出师生、文本间的对话构建,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等等。而事实上,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堂越来越似是而非,越来越云里雾里————
之一:只读书倒不如不读书
有些语文公开课上,老师们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为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为了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于是整整一堂课几乎都是学生的读,且不乏读书的丰富形式,有齐声读,有单个读;有默读,有放声读;有合作读,有表演读。可谓书声琅琅。但遗憾的是,课堂上却听不到学生读书后的困惑,读书后的收获,更听不出学生第一次读与最后一次读的变化,从始至终,学生更像是一台读书的机器,任由教师摆布。显而易见,这样的读已经违背了我们提倡个性化阅读的初衷。尽管“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这样的阅读实践应贯穿于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之中,应使他们加深阅读的理解与体验,从而通过这样的阅读能有所感悟和思考,能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语文所独特的审美乐趣。
所以,在准备让学生读书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读,怎样读?不妨问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因为学生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接触、感受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中的欣赏与评价,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才能拓展思维空间,才能读有所得,读有所乐。
之二:尊重不等于放弃
新课标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因此变得“异彩纷呈”。我看过一个课例:有位老师在教学《落花生》(苏教版第九册)一文时,组织学生讨论“说说应该做怎样的人”时,有学生说要像落花生,做有真才实学而不图虚名的人。有学生认为应该像桃子、石榴、苹果,做“风度翩翩”的人才。学生答后,老师这样小节:“同学们说得都很对,都有道理。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或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或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可这样的小结语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于文本价值取向的思考。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既华丽又实用,这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这并非是文本的价值所向,应该看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我们在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时,更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诸如做像落花生一样朴实无华、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人,做像落花生一样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人文精神绝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它自身的价值。
像这样的课例枚不胜举。所以,有必要说这样的话:当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一味关注人文情怀,一味尊重学生的举手投足时,请不要忘了“尊重不等于放弃”!
之三:动态生成离不开精心预设
何谓预设,什么叫生成?语文教育专家高林生先生这样解释:“预设,其实就是根据学生发育、成长大系统的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事先计划和设定的提供正确调制信息的渠道和内容;而“生成”的本质是在与预设相同的大系统之下,在学生的学习进程中,因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碰撞中而生发出来的反馈信息。”
我一直以为,有什么样的预设就有什么样的生成。在教《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小松树是因站得高而看得远,并非自己长得高,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不要骄傲自满,要学会感恩。在学《蘑菇该奖给谁》时,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要想提高自己的技艺,就要自找压力,加大难度,要敢于跟高手比。
“语文课越教越难教!”如果你也为此迷茫彷徨过,你不妨和我一样静心问问自己,语文课堂,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