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当听到“科学” 这个词的时候,我想到了(农业研究)、(实验分析)、(医学研究)、(珠峰测量)、(航天探索)
2、我们做过的类似科学家的活动有:(看小鸡出壳)、(看自己的影子)、(观察蚂蚁)、(拆玩具)、(看电视机里有什么)等。
3、(好奇心)让我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4、我知道的科学家的名字有: (琴纳)、(爱迪生)、(居里夫人)、(李时珍)、(袁隆平)、(牛顿)
5、英国人(罗杰特)发现了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电影)就是根据他解释的原理制作的。“会动小人”谜底的揭开,帮助我们人类造出了电影机。
6、(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7、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8、李时珍用自己毕生精力完成一部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9、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猜测(3)寻找证据(4)得出结论
10、纸鹦鹉“站立”谜底是降低重心或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
第2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自然界中的物体可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如小草、花朵、黄瓜、小狗、小兔、种子等;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如白云、瀑布、机器人、石头等。
2、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1)吃东西(2)需要呼吸(3)都能繁殖(4)都能长大(5)对刺激有反应(6)都能运动(7)会死亡(8)排泄
3、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注意:(随时记录)、(注意安全)、(不惊动或伤害小生物)、(校外寻找要和大人打招呼)。
4、常见植物名称(生长环境):杨树(操场边)、浮萍(水塘里)、仙人掌(沙土里)、橡皮树(花盆)、爬山虎(爬在墙上)„„
5、观察一种植物,我们可以用(语言)、(文字)和(图画)来描述。
6、树叶生长方式 :(对生)、(互生)、(轮生)。
7、植物的共同特征:依靠阳光进行独立生活,位置一般不移动。
8、给下列植物分类:1.苦瓜 2.桦树 3.椰子树 4.苹果树 5.菊花 6.玉米 7.仙人掌 8.蒲公英 9.荷花 10.水稻
(1)按植物茎的形态分:
①木本植物:2 3 4 ②草本植物:1 5 6 7 8 9 10
(2)按植物的生态习性分:
①水生植物:9 ②陆生植物:1 2 3 4 5 6 7 8 10
(3)按植物的生活周期分:
①一年生植物:1 6 8 10 ②多年生植物:2 3 4 5 7 9
9、蚂蚁的形态特征:蚂蚁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 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在地下的巢穴里群居生活。一般在一个群体里有四种不同的蚁型:蚁后、工蚁、雄蚁、兵蚁。
10、蜗牛的身体分为(壳)、(头)、(腹足)、(尾),头上有(两对触角),(腹足)可以运动。
11、鱼的形态特征:体表有鳞。鱼类的体型多数为纺锤型或扁平型、棍棒型,这样能减少在水中游泳的阻力。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有利于隐蔽自己。
鱼的生活习性: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在水中产卵,体外受精。
12、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排泄
13、给下列动物分类:1.家鸽 2.海鸥 3.螳螂 4.斑马 5.乌龟 6.非洲象 7.娃娃鱼8.蛇 9.大熊猫 10.蜻蜓 11.蛙
(1)按运动方式分:
①天上飞:1 2 10 ②水里游:5 7 11 ③陆上走爬跑:3 4 6 8 9
14、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有:(能长大)、(会繁殖)、(会死亡)(要呼吸)、(要吃东西)、(对刺激有反应)等。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有:(1)萝卜不能改变自身位置,兔子可以运动(2)萝卜依靠阳光独立生活,兔子所需营养由外部供给。
15、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食物、空间等。 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点:外形、生活方式、生活习性等。
16、动物和人的相同点:都是动物、呼吸、水分、繁殖、死亡、长大、需要一定空间等。
动物和人的不同点:人能够直立行走、人的大脑发达、有语言、有思维、人会劳动等。
第3单元 生命之源—水
1、水是构成生命体的重要物质,生命体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如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
2、人体65℅是水;鸡蛋76℅是水;鱼85℅是水;蔬菜90℅是水。
3、我们可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称一称重量,就能知道它含有多少(水)。
4、我们能保持正常体温多亏了(水)。
5、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6、一般情况下,如果连续(5天)不喝水,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7、挖小草做实验时尽量不要(伤到小草的根)。
8、认识物体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对不了解物体,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9、水的基本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没有固定的形状,是一种液体。
10、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孔隙(越小),水爬得(越高)。
11、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12、水有(压力)。水(越深)压力(越大)。
13、水有(浮力),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物体放入水中,如果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物体就会(沉)下去。
14、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却变甜了,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溶解)许多物质。
15、水的神奇之处:(1)毛细现象(会“爬”的水——用粉笔吸墨水、潮湿的墙根、毛巾吸水、棉布吸汗)
(2)表面张力现象(会“团结”的水——水黾在水面上滑行、草叶上的露珠)
(3)水有压力(会“喷射”的水——水压机)
(4)水有浮力(会“托举”的水——船浮在水面、曹冲称象)
(5)溶解现象:(溶解:糖、盐、高锰酸钾、味精;不溶解:面粉、沙子、泥土、豆油„„)
16、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切碎)、(加热)。
17、水在地球上的常见分布(江河湖海、冰川、暗河等)。在地图和地球仪上蓝色代表海洋,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18、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里的(咸水),占97%,只有极少量的(淡水)3%。 淡水绝大部分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只有一些(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可以供人类直接使用。
19、如果地球上的水相当于(一杯水),(淡水)只相当于(一汤匙)水,(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滴水)。
20、如果水中溶解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水就被(污染)了。绝大多数的水污染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我们周围的一些活动会污染到水资源,如:(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水资源危机),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
21、要获得更多干净的淡水,人们想的办法有: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咸水)变(淡水)。
22、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1)洗手、刷牙时不关水龙头;(2)洗澡涂肥皂时不关水龙头;(3)自来水管发生漏水或爆管未及时得到修理;(4)洗菜用“自来水冲洗法”„„
23、节约用水的方法:(1)用杯子装水刷牙,用盆装水洗脸;(2)用盆装水洗蔬菜、水果、餐具;(3)洗澡的水用来洗衣服、洗车、冲厕所、拖地等;(4)用完水后,要把水龙头拧紧;(5)淋浴时可间断放水,避免长时间冲淋。
24、第47界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
第4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1、常见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的为(天然材料);由天然材料加工而成,性质特点发生了改变的,为(人造材料)。
2、天然材料:羊毛、木材、石料、陶土、棉花、蚕丝、麻、铁矿、沙粒、石油„„
3、人造材料:毛线、纸、棉布、丝绸、麻布、铁、玻璃、塑料„„
4、造纸术由(蔡伦)发明,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5、纸的主要原料是(木材),用(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
6、同一张纸,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不一样。
7、不同用途的纸,其(吸水性)和(透明度)不同。
8、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
9、纸的生产过程:剥去树皮——切成小片——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漂白纸浆——沥干水分——压成纸张
10、纸的用途:书写、包装、印刷、做纸箱、卫生纸、手工、做装饰品等。
11、常见的纺织材料:棉布、丝绸、羊毛、尼龙等。
12、看(纺织品成分标志)可以认识纺织材料的不同种类。
13、(尼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它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14、棉布和尼龙的不同之处:
15、金属的性质:我们采用(砂纸磨)、(加热)、(敲打)等方法,发现了金属的性质有(表面有光泽)、(易传热)、(易变形)、(比较坚硬)等。
16、一般用(铁)做炒锅,因为(便宜)、(坚硬)、(铁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
17、用(铝)做易拉罐,因为(便宜)、(轻)、(易加工)。 18、首饰用(金银)做,因为(昂贵)、(光泽度好)、(不易氧化)。18、首饰用(金银)做,因为(昂贵)、(光泽度好)、(不易氧化)。18、金属的用途:制作厨房用具、制作电线、制作奖牌、制作常见工具等。
19、塑料的优点:色彩鲜艳、重量轻、不易破碎、隔热、牢固结实、价格便宜„„
20、塑料的最大缺点:不易分解,造成环境污染。
21、塑料对环境的不好影响:
(1)占用土地。(2)威胁海洋生物。(3)影响市容。
22、科学家已研制出比较容易分解的塑料,如用(木薯)、(玉米)等原料生产出的(可降解饭盒)。
23、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1)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2)回收利用废旧塑料(3)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4)购物尽量用布袋或纸袋。
第五单元:
1、(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2、问题从哪里来:(1)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2)对流行说法提出怀疑(3)科学小制作时提出问题。
3、法布尔用毕生精力观察昆虫,著成了《昆虫记》这部不朽的传世之作。
4、(亚里士多德)认为:同样材料的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的重量决定。
5、(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6、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7、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1)多提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 题。(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实验(教师阅读了解)
金属的导热、延展、导电实验
实验题目:金属的导热、延展、导电性质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粗细相同(或是较为接近)的铜丝、铁丝、铝丝、木棍、塑料棍、热水、砧板、锤子、粉笔、一节1.5伏的电池、一个小电珠、一段长导线。
实验目的:认识金属的性质
实验一:金属具有导热性
实验方法:先用手捏捏各种棍状物体,感觉一下它们没有放进热水前的温度。然后往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把粗细相同的铜丝、铁丝、铝丝、木棍、塑料棍同时放入水中,过一会儿,再用手捏捏各种物体,感觉它们现在的温度,经过放进热水前、后温度的对比,我们发现,铜丝、铁丝、铝丝等金属制品比木棍、塑料棍温度升得快。
实验结论: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如果实验物体不是棍状物,而是平时生活中的常用物体,选择时一定注意金属物体比非金属物体大些,这样在相同情况下金属先热,更能说明金属的导热性能好。
实验二:金属具有延展性
实验方法:用手捏住把铁丝、铜丝的一端,把另一端放到砧板上用锤子用力锤打,随着锤打次数的增加,我们发现金属丝在慢慢变扁、变宽、变长。放下它们,再分别锤打木棍、粉笔,发现它们在锤打时碎了、劈裂了,这个现象告诉我们,金属具有延展性。
实验三:金属具有导电性。
实验方法:将一端裸露出金属的导线缠绕在电珠的螺旋壳上,然后把电珠黑色的突起接在电池的铜帽上,拿起导线另一端露出金属的部分与要检验的物体捏在一起,用物体接触电池的锌片,注意不要让导线接触到电池的锌片,以免干扰学生的正确认识。
依次检验后,我们发现:将金属物品连接在电路中,小电珠都能发光。而木棍、玻璃等不能使电珠发光,因此实验后我们的结论是:金属具有导电性。总结以上三项实验,
我们的结论是:金属具有导热、延展、导电的性质。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实验
实验题目: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实验
实验器材:橡皮泥、水槽、水、土豆(鸡蛋、苹果、梨)、大烧杯、药匙、盐、搅拌棒、泡沫板(没有泡沫板可用别的能漂浮的物体代替。如木板、或是挖掉侧面的塑料瓶等)
实验目的:知道用改变形状、增大体积,水中加盐、增大水的浮力,借助漂浮物这三种方法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
实验一:用改变形状、增大体积的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
实验方法是:把捏成团的橡皮泥放入水中,看到橡皮泥是沉在水里的。捞出橡皮泥,把橡皮泥捏成船形或碗形,再放入水中,看到橡皮泥浮上来了。
实验结论:在不改变物体重量的情况下,改变其形状尽量增大它的体积,就会使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就会浮上来。
实验二:用水中加盐、增大水的浮力的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
实验方法:把土豆放入装水的大烧杯中,看到土豆沉在水底。捞出土豆,向水中加入两药匙盐(视土豆大小,决定加盐的匙数)用搅拌棒搅拌后,再放入土豆,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土豆浮起来了(土豆如果不能浮起,就向水中慢慢加盐、搅拌,直至土豆浮起来。)
这个实验说明:向水中加盐、增大水的浮力的方法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
实验三:借助漂浮物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
实验方法是:把橡皮泥放入水中,看到它在水中是下沉的状况后,将其放到漂浮的泡沫板上,这时我们会看到橡皮泥借助泡沫板受到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如果现场提供的物体较大、泡沫板较小可以把几块泡沫板固定在一起)。这个实验说明:水中下沉物体借助漂浮物也可以浮上来。
不过要注意的是:漂浮物受到的水的浮力,一定要大于漂浮物自身的重量加上下沉物体的重量,否则就会因超重使两个物体一块沉入水底。实验完毕,整理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