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李新大 |
年级 |
五 |
学科 |
科学 |
内容 |
《登月之旅》 |
时间 |
2014.12 | ||
教学反思 | |||||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登月之旅》这一课,引导学生学习和交流、自主探究。本课中有一个实验,内容是模拟环行山的产生。实验用细沙代替月球表面,用大小不等的石子代替流星与陨石,用石子撞击细沙模拟流星与陨石对月球的撞击,从而研究环行山的大小与陨石大小和撞击速度的关系。实验分两步,第一步是用大小不同的石子从相同的高度落下,第二步是用相同的石子从不同的高度落下。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实验前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要求,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然而在实验中却暴露了不少问题,有的撞击点重合,有的撞击点过多,难以观察到实验现象,有的对两步的要求不明确,实验混乱,没有观察价值。利用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的图片与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了人们开始对月亮的探索只是凭着想象。利用图片展现月球环形山与地球陨石坑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为在地球环境下模拟月球环形山奠定基础。接着,引导学生确定模拟对象,即沙面模拟月面;石子模拟流星或陨石;手电筒光模拟阳光;丢石子的动作模拟流星或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行动;以保证模拟实验目的明确,观察有效。做这个实验时,最好先做不同大小的石子从同一高度落下,再做同样大小的石子从不同高度落下,分别测量沙坑的深度。在遮光条件下用手电筒照射石子坑,看到的现象会更加明显,也更像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环形山。这样引导观察更有效。本课中观看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号,登上月球后离开指挥舱踏上月球的精彩瞬间,引出我们将走进宇宙,了解宇宙。我们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空间,去探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索地球以外的东西。本来学生对宇宙就充满了好奇,加上这些生动故事的描述,学生对所学的材料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