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芸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学习文中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独白式的创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2.朗读课文,圈点勾画本文出现的关键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析文中关键意象的含义和关键语句的作用。
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
在我们中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东北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还有碧绿参天的白桦林;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肥硕的小鹿、彪悍的马群斑斓的山雕;那里还有神秘的黑土地,黑得发亮的煤块。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
作家端木蕻良,他的家乡就在东北。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回的时候,端木蕻良满怀着对家乡土地的一腔深情,写下了这一篇激情飞扬的文章——《土地的誓言》,让我们走进《土地的誓言》,重温那段痛楚的记忆。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乡魅力
(一)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请你找出文章描写故乡的语段,用“这是一方------的土地,表现在-----,它采用-----表现故乡-----的特点”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小结:(1)本文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
(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二)故乡真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图呀!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会浮现美丽、丰饶、神秘而和谐的故乡!体会一下,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①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出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
②应该用喜悦激昂的语气,读出作者作为一个东北人的骄傲
③应该读出层次感,有的地方要一泻千里,有的地方需要深沉舒缓
背景资料:美丽与富饶已成为不可复制的梦境,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犯下了滔天罪行。让我们回顾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三、品读课文,体味作者情感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三千万同胞在日寇的铁蹄下惨遭蹂躏,魂牵梦绕的故土依然在腥风血雨中呻吟,1941年9月18日,这场灾难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面对这破碎的家园,面对这样一方土地,作者的情感又如何呢?品读课文,找出文中饱含作者强烈感情的句子或词语品味作者丰富的情感。
①思念家乡
②热爱、赞美家乡
③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④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四、走近作者,感受故土情结
端木蕻良:(1912.9.25 —— 1996.10.5 )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在作品中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相结合,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振奋人心。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端木蕻良只是他的笔名。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日本侵华战争的蹂躏,把中国折腾得千疮百孔。曹京平为了掩人耳目,避免国民党迫害,在写完小说之后,突发奇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红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京平的笔名。这不能不说是他乡土情结的一种体现。
五、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怀着这样复杂的情感,满腔热血的端木蕻良又发出怎样的誓言?誓言中表达了哪些决心?
①作者想急切回归故乡誓言说:“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②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誓言中说:“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③作者要为故乡解放,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誓言中说:“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六、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列宁曾经说过“爱过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巴金曾有“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的情思,诗人李广田也有“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生长又死亡…”的心愿,余光中发出了“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依旧萦绕着那片厚土”的呐喊。是啊,对土地的爱是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发出的铮铮誓言请同学们说说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说说理由。
①我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文天祥的这颗心与端木蕻良对故乡的炽痛之情感将永远激励我!
②我选的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想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我想选用鲁迅先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作为座右铭尽管祖国处在黑暗中,仍然执着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这是对祖国何等坚贞、热烈的爱呀!
小结: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在走上伟大复兴,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拼搏最后老师把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部分语句送给同学们,愿你们铭记于心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过智,少年富则过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