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矫治不良行为 | |||
教学对象:七年级 | 课时:1课时 | ||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 | |||
本课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15课第一框《矫治不良行为》,在承接第14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学会矫治不良行为,也为学习第二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做好铺垫。 本课学习内容是理解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并学会矫治不良行为。 根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初中阶段要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本课学习能帮助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社会规范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日常行为,树立法治观念,提高道德素养,学会矫治不良行为,从而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 |||
二、教学目标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敢于杜绝不良行为的信心和勇气,明辨是非。 2、树立法治观念,提高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能力: 1、能够分辨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2、掌握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知识: 1、了解法律条文和法律知识,知道不良行为的危害,理解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2、懂得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掌握矫治不良行为的方法。 |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 | |||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增强了自我防范意识。但学生并未深刻意识到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便会滑向严重不良行为乃至犯罪,且法治意识不强,往往难以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 七年级学生生活经验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分辨是非能力较差;但求知欲较强,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 |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 |||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家园,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合作探究,在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反思、反思中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素养。本课采用案例研讨、价值辨析、故事教学等教学方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以高能少年训练贯穿全课,围绕三个闯关任务,通过拼图、举牌、议故事、诵读经典等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 |||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出重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 |||
教学重点: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只有认识不良行为及其危害,才能引导学生对自身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正。 教学难点:如何对不良行为习惯进行自我矫正。只有掌握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法才能完善自我,避免违法犯罪。 | |||
六、教学过程(说明教学的环节、具体的师生活动及其设计意图)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新课导入: 播放高能少年团视频。 破题:大家想不想和他们一样成为高能少年?现在我们也来组建一个高能少年团,我们的口号是:向上吧,少年!今天我们迎来的是少年成长第十五课《矫治不良行为》。 介绍少年训练营“密室闯关”的训练形式。 新课讲授: 密室一:社会观察室 闯关任务:细拼图、寻轨迹 播放录音。 设问:这个叛逆少年有哪些不良行为? 活动:拼图游戏。 设问:通过拼图,你有什么发现?
设问:请结合拼图,分析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收获一:明轨迹
密室二:法律资料室 闯关任务:速举牌、辨是非 过渡:如何区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我国哪部法律对此做出了界定? 活动:举牌游戏 内容:1、进入网吧;2、多次敲诈低年级同学;3、乱丢垃圾;4、带美工刀到学校;5、破坏公物;6、考试作弊。 设问:说说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何区别和联系? 收获二:能分辨
过渡:不良行为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设问:选择拼图中的一个不良行为谈谈其会带来的危害。 收获三:识危害
密室三:行为矫治室 闯关任务:读故事、议方法 播放萧敬腾视频。 活动:人物聚焦 设问:萧敬腾是怎样矫治不良行为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收获四:会矫治
送闯关礼物:高能少年养成手册 第一篇章:品味经典 修身养性 活动:诵读经典 第二篇章:学法懂法 健康成长 活动: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部分内容 第三篇章:自觉矫治 防微杜渐 活动:制定矫治计划
总结:少年如诗,风云可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以道德、法律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走好青春每一步。最后,让我们再次大声喊出我们的口号:向上吧,少年! |
观看视频,激起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从内心中树立起向上向善的观念,积极向高能少年靠拢。
听录音 听完后回答:抽烟、跷课、打架、偷东西。
打开任务卡,小组合作完成拼图:
交流拼图发现:1、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往往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2、社会不良诱惑会诱发不良行为… 独立思考回答:父母疏于管教;自身的心理因素、缺乏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养成了不良习惯…… 归纳总结: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自己。
认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打开任务卡,自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根据投影上的行为迅速举起红牌(不良行为)或黄牌(严重不良行为)。 1和2比较简单,检测自学情况,激起兴趣。 3是对“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的延伸,让学生学会界定不良行为。 4是一个陷阱,让学生质疑,并进一步认识管制刀具。 5既是对“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的一个延伸,又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存在程度上的差别。 6是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说说活动体验,总结归纳: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存在程度上的差别。两者都违反了社会规范,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学生回答:1、殴打他人:威胁他人生命健康,自己受到法律制裁,影响社会和谐;2、抽烟:伤害身体、毒害心灵;3、混帮派:影响自己健康发展;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风气;可能损害他人合法权益;4、顶撞老师父母:影响家庭和谐、师生关系…… 总结归纳:自己、他人、家庭、社会角度。
观看视频 打开任务卡,阅读学习《萧敬腾成长故事》。小组交流,简要记录,总结归纳:1、“反思人生,远离不良朋友”→要明辨是非,主动避开诱因;2、“投身公益活动,不再违法”→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3、“戒烟”→要磨砺坚强意志;4、“用音乐拯救叛逆青春”→要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 5、“辅导员的帮助”→要善于利用他人的帮扶教育……
诵读经典,让学生用先贤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发展人文底蕴。
学法懂法,自觉守法,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
制定自我矫治计划,内化矫治方法,自省修身,防微杜渐。
|
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共鸣,为新授课奠定情感基调。
以高能少年训练贯穿全课,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学习兴趣。
通过新颖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不良行为若不及时矫治,会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用卡片呈现书本知识,让学生有目的地识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举牌游戏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学会区分不良行为,达到突破重点的目的。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不良行为的巨大危害,进而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在行为上自觉矫治不良行为。
通过对榜样的分析,获得榜样的力量,在活动中内化知识,学会不良行为的自我矫治方法。
通过养成手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通过制定不良行为习惯矫治计划,让学生鼓起自省勇气,内化矫治方法,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变;并通过后续的评价和反馈,督促学生坚持去矫治不良行为习惯,真正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 |
七、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