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的主题 | 浅谈德育故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 来源 | 网络 | ||||
作者(或讲座人) | 学习时间 | 2018.5.6 | 学习者 | 缪菁菁 | |||
学习摘要: 1.?用德育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新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理论读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定会出现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变化脱节的情况。而且从写作的内容来看,枯燥而“说教”的成分依然不可避免。如果在教学中,仍然采取单纯的“道德教化”,学生势必不喜欢,效果也不会很佳。因此,如果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一些与时俱进的富含哲理的德育故事,既可感动学生,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如在导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课第一框《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个从网上下载的最新的真实故事:靖靖一家是山西吕梁临县人,家里只有一孔旧窑洞,两亩薄田。几年前,父亲在外挣钱养家,母亲薛晓林操持家务,照顾孩子。2016年4月,母亲薛晓林突感身体不舒服,被医院确诊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透析或肾移植手术所需高昂的医疗费压得这个贫困的家庭踹不过气来。2017年2月,十岁靖靖的一篇作文《救救妈妈》在网上热传,其中一句“把我卖了吧,换钱给妈妈治病。”催人泪下,且深深地刺痛着大家的心。故事讲完后,我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人说:“小靖靖很懂事,明白事理,有感恩之心。”有人说:“小靖靖热爱自己的母亲,是孝敬父母的表现。”这时我趁机说:“同学们说得很对,小靖靖的做法体现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呢?”这样很自然地导入新课,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收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完全不同于空泛的说教与灌输。?? 2.以德育故事牵引问题,带动思考与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学生合作探究环节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抓住要点。一般来说,新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若一味硬性灌输,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倒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厌学。面对一些在现实中很难践行的大道理,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利用一些德育故事,甚至借助现代媒体演示,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启迪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从故事中领悟所蕴涵的观点或道理,从而达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或者提振精神、激发斗志的目的。 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课第三框《培养学习动机》为例。关于什么是学习动机?新教材这样写道:“认为学习很重要或者很有价值,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并希望取得成就,这样一种倾向就是学习的动机。”如此描述“学习动机”,不但让七年级学生云里雾里,教师也可能不明就里。其实简而言之,“学习动机”指的就是推动我们努力学习的动力,又称“学习动力”,它有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之分。课开始时,一教师便运用视频展示了一个故事《挑战自己》。这个故事讲的是:2016年5月,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大四女生杨博雯,收到了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莫纳什大学等六所澳大利亚名校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最终她选择了到墨尔本大学深造。2012年7月山东青岛姑娘杨博雯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入校时,当很多同学还沉浸在“大一新鲜人”的迷茫中时,她已经确定好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她说:“我从大一时就决定要出国留学,所以大学四年从来没有逃过课。”除了在校努力用功外,杨博雯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拓视野、锻炼能力。正是由于及早确立了目标,树立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再加上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自己的勤奋努力,才成就了她的今天。视频展示结束后,老师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探究:(1)杨博雯努力学习的动机有哪些?(2)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的学习动机????? ????通过这个励志故事,学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的同时,也对学习动机也有了更深的认识。相信在以后生活中,学生一定能正确认识和自觉培养自己的学习动机——这就是德育故事的魅力所在。
| |||||||
学习心得: 在新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适时、适当且有针对性地运用德育故事,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关注更深刻、更持久。同时,还可以锻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爱国诚信、遵纪守法、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公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