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 树立法治观念 | 执教老师 | 缪菁菁 | ||||
班级 | 九2 | 时间 | 2018.11 | 评析老师 | 张剑月 | ||
教学 现 象
| 第6课 做守法公民 第2框 树立法治观念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树立法治观念的内涵及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2、理解公民学法、守法与用法维权的关系。 3、明确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依法维权的正确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学会运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教学重点】 明确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依法维权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公民学法、守法与用法维权的关系。 【教学构思】 教师遵循学生知情意行的认知发展规律,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课本的案例进行了串联,通过具体生动鲜活的事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结合学案导学,中考点击,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依法治国方阵。通过方阵游行中“依法治国,和谐发展”的口号,复习“依法治国对存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并引入“依法治国对公民提出什么要求?”导入第二框课题。(设计思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探究新知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一、预习检测:是什么?(公民树立什么样的法治观念?) 含义:公民树立法治观念,也就是要树立严格遵守法律,以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观念。 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树立法治观念的含义:就是要守法,以及用法。 二、时事感悟:为什么?(公民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展示2009年中国十大法制人物,分析公民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1)公民素质角度:树立法治观念是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2)依法治国角度:增强公民树立法治观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 (3)社会稳定角度:只有人人树立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善于用法维权,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4)社会主义法制角度:守法用法,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代表回答,同时引导学生对应相关问题在课本中做出标记。) 三、案例探究:怎么做?(公民应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第一目:公民必须懂法 (一)案例导知 1、展示案例一:小明平时对学习缺乏兴趣,乃至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时常违反校纪校规,多次旷课到无业青年马某家去赌博,欠下大量赌债无力偿还。后向同学们敲诈,受到严肃处理。 问(1)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你准备帮助小明提高哪些法律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①未成年不得参与赌博;②未成年应该努力学习,遵守校纪校规;③赌债不具有法律效力等。 (2)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提示:公民必须学法懂法。 过渡:那么公民如何才能做到懂法呢?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明确,主要通过国家开展法治宣传和公民自觉学法,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 2、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找得快: (1)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谁?其中重点对象有哪些? (2)为什么要将青少年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 (3)“五五普法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青少年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有哪些意义呢?(从自身和国家两个角度) (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目:公民必须守法 (二)案例导意 1、展示案例二:在一天放学途中,小明被不法少年勒索了十几块钱。初中刚毕业的表哥听了小明的诉说, 便认定是某中学学生干的。于是,他也敲诈了该中学的几个学生,为小明补上了损失。 阅读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法少年、小明表哥及小明三人行为的不当之处。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归纳:不法少年勒索他人钱财,是违法行为,该受到法律制裁;小明表哥以同样的手段违法,错上加错;小明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不主动寻求法律的保护,对表哥的违法行为不制止,是违法的。三人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给我们的启示是:公民必须守法 2、知识链接: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及作用 (1)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体现人民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2)作用:它既是公民权利的体现和保障,又是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第三目:勇于用法维权 (三)案例导行 1、误区导航: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并分析小明和小林的观点。 小明:在我国,已形成了保护未成年的法律体系及四大保护领域,我们青少年一定能健康长大。 小林:只要公民不做违法的事情,就是法治观念强的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知识分析并归纳。 (1)小明的观点是片面的。未成年的合法权益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给予特殊保护,但未成年人要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小林的观点是片面的。公民树立法治观念,也就是要树立严格遵守法律,以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观念。公民不做违法的事情,只是严格遵守了法律,公民要增强法治观念,还必须勇于用法维权。 2、漫画赏析 星期六,小明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到商场买了一 双运动鞋,可只穿了一天,鞋子就坏掉了…… (1) 请阅读漫画,讨论并分析请你分析下小明 爸爸妈妈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 小明爸爸:行为实质是采取非法手段进行报复。 行为后果是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使自己也触犯法律。 小明妈妈:行为实质是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行为后果是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会带来进一步的侵权行为。 启迪思维: (2)你认为小明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提示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努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要敢于挺身而出,寻求法律的保护,依靠法律阻止和制裁非法行为。 (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教材,走出教材。学会从教材中找到所学的知识点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自己生活联系,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联系,由理导思、导行。) 【总结升华】 教师寄语: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 有毒的药不能吃,违法的事不能做;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共勉:法治就像一盏灯,光线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少一些。让我们与法同行,增强法治观念,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 ||||||
评
析
|
1.关于课堂形式。整堂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课程念。 2.关于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环节过渡自然,层层递进,语言精炼。 3.关于生成性资源。 对课堂中生成的资源进行及时关注与把控,是活动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在本课中,学生谈到了关于自己的情况,很多内容都是即时生成,这时,需要进行及时的点评,点评可由教师或学生完成,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基本达到了导行结合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