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常州市郑陆实验学校 沈亚南
【摘要】:写作是一项艰辛的脑力劳动,许多学生对作文都有一种畏惧心理。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积累素材;片段模写,循序渐进;以生为范,以兵促兵,从而调动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留心生活;片段模写;以生为范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脑力劳动,很多中学生对作文都有一种畏惧心理,他们是“想到作文皱眉头,看了题目咬笔头,写了开头忘后头”。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灌注在里面”。但在现在的中学生作文中,却充斥着假话、空话、套话,作文水平低。很多中学生都把写作看成是难以应付的苦差使,苦不堪言。如何医治学生们的“作文恐惧症”呢?
一、留心生活,积极找米
“无米下锅”是学生们写作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正如人们所说:写作文,三分在技艺,七分在选材。不少学生作文难以“出彩”,往往是因为选材太陈旧,或随意编造,或虚情假意,或空洞无味,甚至还抄袭应付。选材不好,就会导致作文无新意,缺乏个性的光彩。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留心生活,从生活中找米。罗丹说过:“我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认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贴近学生实际,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写作文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留心生活就是走近生活,写作是从体察生活中来,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在日常琐事中淘洗出闪闪发光的金子。现在的学生,不是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撷取身边的材料。学生整天躺在材料中睡大觉,还抱怨无事可写。他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单调,不是校园就是家里,整天家门出、校园进的,有什么内容可写,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反应冷淡,不是视而不见,就是见而不思。创作时他们脑子里浮现的往往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一篇篇“范文佳作”。
1、关注学生的生活视角
我们要量关注学生的生活视角,让学生在把心里话说出来的时候得到肯定,学生才敢于说真话。很喜欢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句话:“世界上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他们各自用上帝给他的声音叫好了。”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去统一和衡他们无比丰富的感受与想象,这样他们的作文才会有个性,有创造性,才会说真话。每个人个性,兴趣,生活经历都不尽相同,因此对外界也会有与众不同的体验与感受,在作文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把这些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展现在作文中,又何愁出现千人一面的局面呢?在学生的习作中,既有现实生活中积极美好的一面,允许存在消级阴暗低落的一面,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远离假、大、空,我们的作文才会有活力。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留心处处皆文章”,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写成文章。关于如何观察,于漪老师在《于漪教你写作文》中一叙述得相当细致,于老师说:观察要调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认真观察,让观察材料入目,入心,入耳,观察要有序;观察要细致全面;在观察时要注意独特发现,要注意主动寻觅;观察忌笼统,总大而化之,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在“托物寓意”单元,学生们按照于老师讲的去做,用心观察(用眼看,用口尝,用鼻嗅,用手触),善于联想,在作文取得较好的成果。有位学生春节前夕认真观察下的一场大雪,并且用笔描绘了下来:“听老人说这是瑞雪,预示着来年将有一个好收成,而我只喜欢在雪花纷飞的时刻,在雪地里奔跑、跳跃。那天一大早,我打开窗户,顿时被窗外的景象吸引住了,漫天飞舞的白雪像快乐的精灵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人间。她们飞舞着,旋转着,跳跃着,迫不及待地奔向乐园。她们有的挂上树梢,有的亲吻小草,有的奔上房顶。为大地披上一件银装素裹的外衣。我匆匆的跑下楼,悄悄摊开手掌,几片雪花轻轻地落在了掌心。我感受着雪花在掌心融化时的那份冰滑,我知道这预示着一个快乐美好的新春即将来到。
3、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学生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体验生活、获得习作素材的有效途径。利用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近大自然,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近生活,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教师在活动后要组织学生讨论,回忆活动过程,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踊跃发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把活动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就觉得一吐为快,写出来的文章生动,不但内容充实,语言通顺,而且用词恰当,感情真挚。
如学生在参加“访历史古迹,弘扬民族精神”实践活动后,提笔写到:“一进淹城灯会的门,迎面的便是一个火凤凰。这个火凤凰一身大约用一万八千个小瓶子组成,很有立体感,相信开灯后它一定更漂亮;看,那是北京的故宫和天坛呀!天安门城上悬挂着毛主席的头像,门城下,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身着各族服装,头梳各族头饰,在广场上翩翩起舞。那优美的舞姿,不禁在我眼前浮动;那动听的歌曲,不禁在我耳畔响起。此时此刻,我觉得我仿佛身处北京,眼前的天安门真是惟妙惟肖啊!”
于漪说: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要深入生活,体会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才会有所发现。大自然的山水草木,鸟兽鱼虫,风雨云霞,人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大到日月星空,小到落叶飘絮都可以写。生活中有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如果不仔细去观察、体验、收集,很容易从我们身边溜走,因此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接触社会,细心体验,积累素材。
二、片段模写,化整为零
模,就是“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照着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模写”,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心理范畴的概念。模写的过程是作为主体的模写者(学生)与作为客体的环境(模写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即模写者在书面语言的模仿过程中,造成内在的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个体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发生变化。
片段模写,是指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精选一个段落,引导教生探究仿写点,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写作思路、语言组织等特点,进行模仿性练笔,以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训练。
据我了解,农村孩子的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孩子作文不够重视,再加上课外书的匮乏以及学生经历的有限,因此,语文教材成了学生模写的有效蓝本。
1、 把握课文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训练
选入教材的这些课文,无论是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还是从文章的语言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可以以此为例,进行作文方法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特点和生成性资源,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比如在教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在展示人物个性环节时对外祖母有一段精彩的外貌描写:“好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车黑的,但通过好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作者描写笔触十分细腻,且言语间饱含了对外祖母的热爱之情。在布置作文模写片段时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学生们以此为范,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片段。学生甲写到:“爷爷老了,一条条‘沟壑’是岁月在他脸上烙下的印迹。爷爷老了,他那满头的银发是时间赠给他的礼物。爷爷老了,只残留下一两颗牙齿的嘴以及那抖得厉害的手。” 学生乙这样写自己的同桌:“他,满头茂密的“非洲大草原”,那一丛一丛无力垂倒下来的头发,一低头常会遮住一只眼睛,他的眼皮似乎总挂着两个沉重的砝码,想睁大一点儿都很困难。”
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作者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寄予在景物描写中。学生也包含深情地写到:“下雨了,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飞舞。不一会儿,教室楼就变成了银色的世界。地面成了“雪毯”,房上铺满了“棉絮”,梧桐树上开满了“梨花”。远远望去,玉树琼枝,粉装玉砌,到处洋溢着诗情画意。不待雪停,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跑出家门,活泼的身影和欢快的笑容给教学楼增添了新的内容。雪地上,只见五颜六色的身影在欢呼,在跳跃。堆雪人、打雪仗、丢沙包……歌声笑声,传递着彼此的兴奋,沟通着批次的心灵。
在教《范进中举》时,学生也可学学传神的动作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教《在烈日和暴雨下》,不妨也来写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在教散文《春》时,学生还可学习丰富的修辞。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精彩片段,让学生易于操作,片段模仿,有话可说、会说。
2、 捕捉空白和悬念,引导学生去想象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留有空白和悬念,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如学习《孔乙己》时,讲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看似矛盾的结尾,仔细研究揣摩,则会发现另有深意,留下悬念。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想象,孔乙己的命运如何。学生不仅兴致高,而且有话可写。有的学生想像孔乙己高中,一群人趋炎附势的“变色龙”嘴脸;有些学生用高中的美梦来衬托现实的冷酷,孔乙己命运的悲惨;有些同学则认为孔乙己麻木不仁、迂腐至极、好喝懒做的性格最终是死路一条;更有甚者在作文中玩起了穿越,将孔乙己滑稽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学了如学完《窗》后也可让学生续写靠窗病人当时的心情,也可假想假如又来了一位病人之后,靠窗病人会怎么做……任由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写起来肯定不错。
片段模写,它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力、分析力、综合力、想象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化整为零的片断训练,让学生不必拘泥于字数的多少,不必考虑文章的结构安排,能够消除学生写成篇作文的恐惧心理,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激发写作兴趣。片段训练耗时少,训练内容和形式也较为灵活方便,师生间的反馈快,强化次数多,可以当堂交流,当堂评议,当堂修改,受到良好效果,具有实在的可操作意义。
三、以生为范,以兵促兵
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也强调生生互动。学生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的途径日趋多元。我想,教师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一言堂”的教法,不仅不科学,而且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而欢乐和满足,又是激发学生继续创作的诱因。以生为范让提供范本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给他们以勇气,给他们以信心,给他们机会。他们对生活会有新的感受,他们对未来会有新的希望,他们对人生会有新的思考………从这里,他们将会走上人生成功的大舞台。
那么以生为范,究竟向同学什么呢?
首先可以向同学学习拟题。文题是文章的眉目,“文好题一半”,一个好的题目,可以概括全文的内容,可以体现全文的思路,可以蕴涵全文的主旨,可以表明全文的特色,能给人清新脱俗,耳目一新的感觉,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起仔细阅读的兴趣,能使文章起到眉目传神的妙用。为此,我将同学日记中比较优秀的题目悉数列出如“心里美滋滋的”、“趣在其中、“走过那一个拐角”、“心灵深处的歌”、“为梦想涂上色彩”、“记忆中的那把红伞”……然后让学生说话这些题目的优点。同学总结到:这些题目既能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又短小、幽默、新鲜,较容易能引起读者注意。那么,我又引导学生,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最后我们总结到,好的标题应该确切、精炼、生动、新颖、有意蕴,有文采。此后,许多学生非常重视作文题目的拟定,好题目层出不穷,如:“礼轻情意重”、“童年的符号”、“脚步下的爱” 、“给忧愁的一封信”、“住在妈妈的掌心里”……
其次也可以学习同学的生动优美语言。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也就是文章的“外衣”。文章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精确的立意,无不以语言为载体。生动优美的语言,能让人视听为之愉悦,心弦被之拨动,情感与之共鸣。而现在的学生,写人常常是男女不分,性格不明。如同样是写“父亲的外貌”,学生甲这样写到:“我的爸爸,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粗粗的眉毛下眼睛大大的。”而学生乙则这样写到:“爸爸,一米八的海拔承载着与其成正比的不是圆就是椭圆堆砌起来的体型,圆鼓鼓的将军肚显得分外笨拙。最可怜的是老爸衣服上的扣子,总是被撑到极限,一不小心便以身殉职”。”朗读完这两个同学的作文片段,让学生思考:同样写父亲的外貌,为何同学能写得如此耐听、耐看?主要原因在于他认真观察,使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以及丰富的词汇。那么我们在作文中若能加以学习与运用,也能以细腻的笔触写出生动优美的作文。后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向日葵”:“她那亭亭玉立的身姿,秀丽挺拔。片片叶儿,仿佛一叶扁舟,荡起层层碧色的涟漪;又像是昔日顽皮的孩子露出了张张笑脸,笑看天地,笑迎太阳。即使在狂风暴雨中,它也依然如故,高高挺立,从不低下高高的头颅”。
再次,我们还可以从学生的范文中,学习好的开头结尾,学习好的立意构思,学习从范本中学习体验、积累丰富的情感等等。以生为范,让学生倍感亲切,“榜样就在我身边”;以生为范,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其他学生借鉴、模仿、修改;以生为范,让提供范本的学生得到鼓励,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创造的乐趣,激发他们继续写作的激情。以生为范,无疑能让优秀学生激发写作热情,让中间学生获得启发,让后进学生面对面地获得帮助,从而让班里学生的作文呈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灿烂局面。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本文荣获天宁区2018年“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