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的深度体现在学科知识的科学化、学术化处理,关注、强化的是学科知识的概念化、科学化、规范化、学术化、逻辑化,其核心和本质是学科思维、思考和文化,其宗旨是强调学生及其学习的学科化。学科的温度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教育化、心理化处理,把学科知识生活化、经验化、情境化、活动化,其核心和本质是学生化。学生的学科、学生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是学生学习的根本。”
那么英语课堂,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思维?怎样让英语学科知识真正内化于心?下面我想以《The lion and the dog》一课为例。
一、依有效开放,促进学生思维生长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基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基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体验、模仿和运用语言。开放一:在本节课的开端,执教者利用学生最喜欢的动物图片让学生推断猜测他们的关系是朋友还是敌人,并能适时追问,启发学生思考而不仅仅是说出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观察图片上动物的神情加以分析,用英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里有大量的语言输出。开放二:阅读教学过程中执教者利用几个小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掌握故事内容。如:在教学课文第一幅图时教师提出How did the lion laughed? 在教学课文第三幅图时教师提出“If you're a lion ,what wiii you do?”在巩固环节,教师能围绕本课所学内容,提出“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整个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捕捉信息并进行反问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
二、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英语课标指出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轻单纯的知识传授重学法的指导。本节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之前教会学生用快速浏览的方式掌握整体大意,引导学生采用读句排序的方式初步了解故事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为更好地掌握文本,教师引领学生慢慢读,细细品文章中的细节,本课生词较多,还涉及了动词过去式,教师能结合形体动作、图片引导学生有意义的理解新词,并在体验参与中感受情感的表达,利用已学会的词汇解释生词,真正做到用英语做事。如:strong 一词,学生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动作瞬间掌握了生词的意思。对于happily和sadly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演的过程中体验情感。
三、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为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故事内容,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方法,根据每幅图设计不同的任务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故事的进展。学生自小组合作,自主阅读,读读演演的过程中扎实的掌握了文本内容,在多种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用英语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