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校级评优课说课比赛
时 间 | 2018年3月20日 2018年4月12日 | 地 点 | 教师发展中心 七(1)(2)班 |
主持人 | 卜萍 | 活动形式 | “同题异构”(模拟上课、课堂教学)评比 |
参与人员 | 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 | ||
研究主题 | “情智语文”课堂建设(散文教学) | ||
主 要 内 容 | 1.“同题异构”(模拟上课) (1)参赛人员:未满40周岁的初中语文教师 (2)比赛时间:3月20日(周二)第六、七课 (3)比赛地点:教学楼一楼教师发展中心 (4)比赛内容:《老王》(教案设计可不受教材要求的限制)。 (5)比赛要求:采用模拟上课的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①根据指定的上课内容备课:撰写教案(含板书),另请打印教案纸质稿3份带至比赛现场,并于21日前将教案电子稿发到1835696318@{域名已经过期}。 ②选手在没有现场学生参与的情况下演绎设计的课堂教学。 ③模拟上课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2.“同题异构”(课堂教学) (1)参赛人员:陆群 陈丹 (2)比赛时间:4月12日(周四)第六、七课 (3)比赛地点:七(1)(2)班 (4)比赛内容:《一棵小桃树》 3.研讨交流 “情智语文”课堂构建主要策略: 一. 要精心创设主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训练,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二. 要精心选好突破口,聚焦关键词,突出教学重点; 三. 要把握课文的情脉,引领学生触摸作者的心灵; 四. 要借助批注、比较等方法,开展文本细读,体会写作技巧; 五.要紧紧依托文本,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 此次活动每位参赛教师都非常认真,备课设计巧妙、说课声情并茂、课堂教学“以情启智,以智育情,情智双馨”,充分展示了郑陆实验语文教师深厚的语文专业素养。
|
填表人:卜萍
《老王》教案
常州市郑陆实验学校 陆群
教学目标
1、了解老王的不幸,把握老王、杨绛及家人的善良。
2、体会“我”对老王的“愧怍”之情,领会“我”的平等观念。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鬓发斑白,慈眉善目,精神矍铄,气度儒雅,一派学者风范。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一生都在从事文学工作,在学术界德高望重,其中我们熟悉和喜欢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目前最好的译本就出自杨绛之手。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她的一篇文章《老王》。
二、初步感知,把握内容
1、首先请大家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个词语能够表达作者写此文时对老王的情感。
明确:愧怍。
关键词是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
“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
三、老王的“不幸”
1、结合文章看一看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预设:(1)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可见老王无亲人,无依无靠。
(2)“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可见老王身体残疾。
(3)“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看出老王别无生活来源。
(4)“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在那儿多年了”看出,老王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
小结:老王生得如此屈辱,死得又如此狼狈。他真是一个不幸的人啊!看到这里,我们也不禁为老王掬一把同情之泪。
老王的“纯善”
1、这样不幸的车夫老王,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人力车夫祥子。请同学们联系《骆驼祥子》,想想老王与祥子有何不同?
对比阅读资料:
被生活捉弄的祥子终于被现实击倒, 吃喝嫖赌。为了喝酒,祥子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垃圾”。最后,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祥子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是的,祥子最终成了无赖,令人可憎。而老王至死都存有一颗善心。
2、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老王的善言善行,走进老王的内心。
明确:老王给“我”家送冰,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
(善良、老实、诚信、厚道);
老王送杨绛的丈夫去医院,不肯要钱,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善良、对“文化大革命”中的“我们”一家人的关心);
老王将三轮改为货运平板三轮,周围装上边缘,防止乘客掉落;
(关心乘客,善良)
老王临终前一天给杨绛家送鸡蛋和香油,表达感激之情。
(善良、充满真情)
小结:老王自己的命运不幸,却没有对人情绝望,命运的巨轮企图将他碾碎,他却用纯善拥抱命运,抱着一颗赤子之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的老王透着纯善的天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我”的“愧怍”
1、“愧怍”一词是什么意思?
字典上对“惭愧”的解释是: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2、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杨绛为老王做了什么?
明确:杨绛经常坐老王的三轮,照顾他的生意。
杨绛在老王送冰时不要减半收费,坐车,拿鸡蛋,都给老王钱,从不占他的便宜。
杨绛的女儿发现老王是夜盲症之后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总结:杨绛一家人非常关心、照顾老王,特别是在经济上照顾他。
3、(小组讨论)杨绛一家人关心、照顾老王,为什么“我”的内心还会感到“愧怍”呢?
明确:作者经历过文革的“不幸”,对命运不幸的人多关照,是出于一份善心,一份同情。但是这份感情中同情大于平等,拒绝大于接受。作者多次拒绝了老王的表达和赠与。
4、老王刚死去的时候杨绛内心就感到愧怍了吗?
明确:由“不安”到“愧怍”,有一个过程。
总结:这就是杨绛在不断叩问自己灵魂的过程。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关心贫苦的人民,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
六、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人,一个是自身不幸但依然能善待他人,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老王;一个是有着善良品格还能不断反省自身的崇高学者杨绛。老师希望大家能带着老王和杨绛所折射出的精神财富,安然自若地面对苦难,真诚无私地付出情感,睿智深刻地反省自身,这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课下,能继续到杨绛的作品中去寻找做人的智慧。
七、课后作业:推荐阅读《我们仨》
老王
常州市郑陆实验学校 卜萍
学习目标:
1、通过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老王的形象。
2、领会作者倾注在底层人物身上的深沉情感,培养自省意识和悲悯的人文情怀。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由《我们仨》引入钱瑗对杨绛文章风格的评价。
“爸爸的文章像咖啡加烈酒,很浓烈,很刺激,但是呢,喝过就过了。妈妈的文章则不然。妈妈的文章像清茶……一道一道加水,喝到后面越喝越有味儿。”——钱瑗
初读感知
1、文章是杨绛先生在1984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十几年过去了,当重提往事时,杨绛先生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在文中找出这个句子。
(关键词、句是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
2、结合文章看一看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预设: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穷,没有其他生活来源)
(朗读指导:低沉、缓慢,哪些词表达情感?)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孤,失群落伍) (改文: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词语换了顺序就起到了强调作用,老王无依无靠,孤苦无依,“有个哥哥”让我们觉得??高兴,原来还有伴。可惜,“死了”。峰回路转,“有两个侄儿”,还有人依靠,也不错,但是却“没出息”,又再次把我们的情感打入绝望的深渊。这十四个字里,杨绛让我们的情感波折起伏、跌宕,这就是语言的特点。平平淡淡的语言,杨绛先生其实是把她的情感、把她对老王的同情全部都融在了里面,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凄惨的呢,还有什么比老王更孤独的呢?)
“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残)
(倒装,副词,只有沉入词语,读出情感来,你才能够真正的走近杨绛,走进文章)
“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苦)
(哪句话、哪个词需要强调?“那儿”只是落脚之处,寄放他同样破落的身体,却不是他的家。答非所问,老王在回避、掩饰什么呢?又在渴求什么呢?)
“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雪上加霜,愈加困苦,没了着 落)
追问:再读以上几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副词“只”多次出现,这真是世上最走投无路的一个字了。除了这些“只”,老王一无所有。老王真正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挣扎在生死边缘啊。
追问:老王的“不幸”仅止于以上这些吗?还有“更深的不幸”吗?
预设(点拨):第三节“有人说”是谁说?哪些身份的人说?
“这老光棍”带着怎样的感情说?
“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可以删去吗?确定吗?不确定还到处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恶意揣测、人情冷漠)
为什么“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在文革中,不仅被抛弃、更被欺辱、被践踏)(你曾读到过相似的情节吗?看客,对苦人的凉薄,这是社会之“更深的不幸”!)
研读探究
1、自读探究、小组交流:文章为什么要竭力写老王的不幸呢?
预设(一):竭力写老王的不幸,表现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杨绛先生清茶一般的文字中竟然有对当时社会的针砭,那你发现了吗?
如:“干校”、“文化大革命”直接交代了写作背景
关于老王的车:从前,“我”“常坐”;文化大革命开始“不敢乘”;(为什么不敢乘?在那个时代,“乘三轮”被叫做“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杨绛生怕坐人力三轮车被指责为“剥削劳动人民”,招来更多的伤害和侮辱,只能“挤公共汽车”。同时,车上已有“走不得路”的默存,蹬车的老王又残疾病弱,“我”怕累着老王,可见“我”的善良。)最后“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无人关心像老王这样的残疾病弱者该如何生存,粗暴冷漠。
第6节,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真的不知道原因吗?(出示材料)“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 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
小结:在老王不幸的经历中,隐含着时代的针砭,隐含着时代的不幸。
预设(二):竭力写老王的不幸,更可见作者及其一家人的善良
(1)作者说自己是“幸运的人”,结合文章及课外资料,你觉得她“幸运”吗?
从杨绛整个人生来看,她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只是一个穷苦的三轮车夫,她的命运要比老王幸运得多。但如果从文革那个特定的时代来看,杨绛同样是不幸的,她称自己是幸运的人,使我们看到一个大学者对于苦难的超越和淡定的态度。而且在这段时间当中,她获得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所以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2)字典上对“惭愧”的解释是: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杨绛觉得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儿,或是没有尽到责任,才对老王产生了“愧怍”的情感。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杨绛为老王做了什么?
如: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2、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3、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4、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5、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6、“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
(一个大学教师,一个人力车夫,会有共同语言吗?那为什么“我们”说着闲话、闲聊)
小结:在自己遭受不幸时,依然从物质上资助、生活上关心、精神上关怀一个底层劳动者,我们实在着实看不出来杨绛做了什么出格的事儿,可以让她在若干年之后对老王产生愧怍的情感。(存疑、留待探讨)
预设(三):竭力写老王的不幸,更可见老王的善良
(1)有人说,老王是“不老实”的,作者亲眼见到的老王是怎样的呢?(“最老实的”)联系全文,说说老王老实善良在哪里?
如:①“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② 在是非颠倒、人情冷漠的文革中,杨绛一家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成了“牛鬼蛇神”,关牛棚,扫厕所,戴高帽,受批斗……他们饱受磨难、活得小心翼翼,他人也不敢近其身。可当默存腿走不得路,我“烦”老王送他,老王不仅送了,还“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哑着嗓子悄悄问”,是怕已经经济拮据的“我”难堪。
③弥留之际送香油和鸡蛋。
结合关键字词品读第8节肖像描写
如:“直僵僵”:“直”表明老王身体没有弧度,不能弯曲。“僵僵”突出了老王身体不仅“直”,而且“硬”的特点。
“镶嵌”: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老王身体的瘦、薄、干瘪和无生气。
“僵尸”、“骷髅”:病得十分严重,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了。
“绷”:表现出老王非常的瘦,皮包骨头,而且皮肤还非常干燥。
小结:在这段文字中,杨绛用最质朴的语言给了我们一种不祥的预感,我们似乎嗅到了老王死亡的气息。这种气息恐怖而触目惊心。
研讨:弥留之际的老王为什么要支撑着身子亲自送来好香油和大鸡蛋呢?他说“我不是要钱”,那么他要什么呢?杨绛真的“知道”他要什么吗?
明确:老王是来向挚友、亲人道别,他需要的是亲情、友情的温暖,杨绛并没有能领会和接受。
3、小组交流:杨绛为什么会“愧怍”?
(出示)①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如“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想一想: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流露出“我们”怎样的心理?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②“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杨绛一向惜字如金,为什么这里偏偏要写“他蹬,我坐”这么一句看似是废话的句子。
③“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既然散步看见了,为什么不跟着进去看看,还要“后来”“闲聊”是才问起?老王掩饰说“住那儿多年了”,“我”听出他的言下之意了吗?为什么不再追问?
④“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最后也“不知”老王何时去世?你从那么多“不知”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1)她愧怍于感情付出的不平等。
杨绛心中的老王与老王心中的杨绛,重量是不一样的。杨绛对老王付出的情感更多的是同情,同情他的苦,同情他的残疾,同情他的贫困;而老王对杨绛是亲人般的关怀,这是杨绛一家在文革劫难中得到的最为真诚和珍贵的怜悯与崇敬。
(2)她愧怍于知识分子狭隘的“清高”。
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出于所谓的本能,不愿纯粹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同情和帮助,绝不欠别人的情,物化为金钱给予回报,使老王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老王“心”的付出,只得到“钱”的回报。知识分子那种“来而不往非礼也”、“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狭隘的“清高”,使得她曲解了老王的真情与帮助,她对老王有关心,但也有客套与疏离。
(3)她愧怍于迟到的“懂得”。
老王这个不幸的人,他的高贵的灵魂,最应该得到尊敬,得到赞美,可是在他生前,杨绛却没有充分理解他。等到老王去世了,杨绛才一再追忆老王和她对答的话,不断叩问自己灵魂,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她“不安”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却没有理解其高贵的品性——善良、真诚、崇高、圣洁。
(出示屏显)杨绛96岁高龄时写下《走到人生边上》,其中写到:“每个人如果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这其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她对老王心怀“愧怍”的原因?
明确:“骄矜”。骄矜的意思是骄傲自大,傲慢。她经过反思,觉得自己对老王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感,时隔多年,仍在不断地反省和叩问自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的境界。结束语
同学们,应该愧怍的难道只有杨绛先生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人,一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却闪烁着人性光芒的三轮车夫老王;一个是有着善良品格还能不断反省自身的崇高学者杨绛。老师希望大家能带着老王和杨绛所折射出的精神财富,安然自若地面对苦难,真诚无私地付出情感,睿智深刻地反省自身,这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课下,能继续到杨绛的作品中去寻找做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