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内容 | 月光曲 | 课时 | 第2课时 | 备课人 | 柏洋 | |
教学 目标 | 1,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3,体会艺术之美,通过音乐展开想象,用文字描写画面 | |||||
教学 重难点
| 1,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2,体会艺术之美,通过音乐展开想象,用文字描写画面 | |||||
教学 准备 | 多媒体 | |||||
教师与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月光曲 第二课时 教案 一、音乐导入 1,播放疫情期间常用音乐,请同学们谈感受,教师总结。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强的音乐感知能力,不同的音乐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就像我们本单元导语所说,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都能给我们带来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请大家带着这种对艺术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再次进入课文《月光曲》(相机板书),一起读课题。 2,回忆课文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来到了两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的夜晚,在西欧第一大河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先生在散步时被一阵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所吸引,仔细一听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于是内心的触动和好奇驱使他走近了茅屋,于是他听见了……(指名学生接着说下去) 生:于是他听见了兄妹俩的谈话 师:从兄妹俩的对话中,贝多芬感受到…… 生: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之情,还感受到兄妹俩的贫穷, 师:和走进了一间茅屋,并且为茅屋里的皮鞋匠兄妹弹奏了钢琴曲,大家还记得贝多芬为什么会走进茅屋为皮鞋匠兄妹俩弹奏的呢? 师:如果说贝多芬弹奏第一首曲子是由于对兄妹两的同情,被热爱音乐的盲姑娘所感动,那么为什么贝多芬再弹完一曲之后没有起身离开,而是一弹再弹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和贝多芬再次回到那个秋天的夜晚,一起来解开这个心中的疑惑。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疑惑齐读课文中的6-8小结,边读边想,弹完一曲的贝多芬为什么没有起身离去而是又弹一曲? 二、精读课文 1,分析又弹一曲的原因 预设1:盲姑娘能听出这是贝多芬弹奏的,说明盲姑娘对贝多芬的了解 预设2:盲姑娘能听懂贝多芬音乐,贝多芬仿佛遇到了知音 出示课件: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讲解“纯熟” 两个“您” 指导朗读。 预设3:那天晚上月光清幽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激情 讲解两个“清幽” 师:上节课我们说到那微弱的烛光象征着音乐是穷苦的兄妹两灰暗生活中的一点希望,现在一阵风把这点烛光吹灭了,紧接着月光洒进了整间茅屋,让原本昏暗压抑的茅屋瞬间变得明亮梦幻,盲姑娘感受不到这光线的变化,但盲姑娘能听得懂音乐,而贝多芬也一直有一个心愿,他曾经说过“我的音乐只应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幸福!”于是他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两,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2,精读第9自然段 ①齐读第九自然段,初步感知。 师:刚才大家从文字中感受到了贝多芬音乐的魅力,老师今天想考一考大家的领悟能力,看看大家是不是能和忙姑娘一样,听懂贝多芬的音乐,成为贝多芬的知音。 出示课件 师:请大家认真听接下来的三段音乐,看看你是否能和书中的文字匹配上,并说说理由。 根据同学们的理解指导朗读。 分成三组配乐朗读。 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读第二部分,大家一起读第三部分,老师读剩下的部分。 ②讲解联想和实景 师:同学们朗读的真好,看来大家都听懂了贝多芬的音乐,那有谁能站在文学的角度上来说一说老师刚才为什么这样分配朗读内容吗? 预设:同学们朗读的是想象部分,老师朗读的是写实部分。 点评:没错,这就是音乐的艺术魅力所在,它把想象中的月亮和大海的变化通过音乐展现在皮鞋匠兄妹两眼前,如果你就是生活在贫苦环境下的将音乐作为寄托的兄妹两,请大家闭上眼睛再次用心聆听,想想画面,想想文字,想想兄妹两的处境,你还能从音乐声中听出点什么? 预设1:我听了前半段音乐,仿佛听到了贝多芬在抚慰这两个穷苦的青年。 预设2:我听了激昂的部分,仿佛看到了兄妹两日子越来越好,突破了难关和挫折 ……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通过音乐读懂贝多芬的心境,都成为了贝多芬的知音,盲姑娘当然也听懂了贝多芬通过音乐传达给她的能量, 出示课件(一起读): 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预设:我从仿佛一词可以看出,盲姑娘不是真的用眼睛看到了,而是她用心灵感受到了,她内心充满的希望,充满了光明。 预设:我从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可以看出,她此时非常的激动…… 预设:盲姑娘完全陶醉在这个音乐声中了,她很享受此次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这段时而舒缓,十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的《月光曲》深深地打动了皮鞋匠兄妹俩,我想也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请大家一起把书合上,我们师生配合着来背一背,我背现实部分,大家背想象部分,好不好,开始咯!
三、展开想象和联想,完成小练笔 那个夜晚的情景,对话和内心的激动无一不触动着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当皮鞋匠兄妹还陶醉在刚才的音乐声中是,贝多芬早已“飞奔”回客店,记录下了这首传奇的曲子《月光曲》这就是传说中月光曲的由来。其实每一首曲子背后都有作者不同的故事和意图,也都描绘着不同的景象和情感。 老师给大家也准备了一首曲子,看看谁能成为作者的知音人,听懂曲子所包含的内容。请大家把听曲子所联想和想象的内容写在小练笔上。
|
通过音乐游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
回忆上节课内容,再次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情景。
音乐,图片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月光曲》给兄妹俩带来的美好景象。
音乐是耳朵的眼睛,贝多芬的音乐给盲姑娘多么明亮的一双眼睛呀!
迁移运用,让学生听音乐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
| |||||
板 书 设 计 | 22 月光曲 触动 月亮初起 波光粼粼 感动 幽静 月亮升高 刮风卷浪 想象 激动 清幽 月亮照耀 波涛汹涌
心境 + 环境 + 意境 = 伟大作品的诞生
| |||||
教 学 反 思
| 这节课上下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设计太零碎,没有一个引领整堂课大问题。 可以以“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境下创作出《月光曲》,《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作为整堂课的大问题来掌控整节课,让学生在大问题的引领下,慢慢进去课文,进行深入学习。 2,教师讲述太多,学生表达机会太少。 学生回答有缺陷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点评,教师做总结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