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评析
教学内容 | 透镜 | 执教老师 | 邵金烨 | ||||
班级 | 八(4) | 时间 | 2020.12.8 | 评析老师 | |||
教学 现 象
|
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的特性 师:叫同学摸摸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有什么不同? 生:近视眼镜中央薄边缘厚;远视眼镜中央厚边缘薄。 师:我们把中央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并板画几种透镜让学生分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桌子上的二个透镜(注意透镜不能用手直接摸,要用干净的餐巾纸包着摸),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活动)有的用纸包着摸;有的用透镜观察书上的字;有的用透镜看远处的人;靠窗的同学让太阳光透过透镜照在课桌(或书本)上根据生活经验,凸透镜对光起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甲:一个透镜中央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另一个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叫是凸透镜。 生乙:把二个透镜分别近靠书本时,凸透镜把字放大了;凹透镜把字缩小了。 师:(指导没有观察到的学生观察。) 生丙: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凸透镜会放大物体,但如果物体离凸透镜比较远时,凸透镜会使物体缩小并使物体颠倒。 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生丁:把二个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时,凸透镜把太阳光会聚了;凹透镜把太阳光发散了。 师:(叫学生丁给全班同学示范他的做法,)然后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验,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1、你把太阳光会聚到最小时亮斑有多大?2、把太阳光会聚到手心中,形成小亮点时,手有什么感觉?3、同时用刻度尺量出最小的亮点到中心的距离。 生:(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进教室交流) 师:用激光器演示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介绍焦点和焦距。再板画凹、凸透镜的光学性质图。 师: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谁能画出凹、凸透镜的另一幅光学性质图。 生:二位学生上黑板画,其余学生在作业本上画,然后同桌讨论。 师:(进一步提问)患近视眼的人戴的眼镜是否都不得相同?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和交流)有的认为是透镜的厚度不同;有的认为是透镜的弯曲度程度不同;大多数同学知道度数不同,但不知道度数不同是怎样形成的。最后一致要求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度数的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什么差异。) 师:(演示)不同度数的凸透镜,对光偏折(会聚)能力和焦距的长短。并介绍眼镜的度数与焦距的关系。 师:焦距长的凸透镜(度数低)和焦距短的凸透镜(度数高)哪个对光的偏折(即会聚)作用大? 生: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偏折(会聚)作用大。 师:同样,不同焦距(或度数)的凹透镜对光的偏折(发散)能力也不同,焦距短(度数高)的对光的偏折(发散)能力大。 | ||||||
评
析
| 整个探究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学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教师能很好地树立服务意识,而且能打破课堂即教室的传统观念,拓宽课堂空间,并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化,使学生的积极性持续发挥效能。同时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感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相互协作探索知识,并在活动过程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充分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和谐发展。“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由于靠窗部分学生的“先知”,打破了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如果此时教师仍按教材设定的顺序进行教学,就会有“画蛇添足”之感(特别是对已知的部分学生)。在此,教师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顺利自然。再者,教师能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把焦点和焦距部分的教学与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结合起来进行,使得课堂教学有“一气呵成”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