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研究)课情况
执教 教师 | 沈玉宇 | 开课 时间 | 2020.10.30 | 学科 | 物理 |
课题 | 创新初中物理实验的实践研究 | ||||
主要 研究 问题 |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 ||||
相关 研究课题 |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 ||||
附教案一份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了解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2. 通过探究,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3. 了解串联、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连接并联电路并探究其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提供电源、开关和导线,你能让这盏灯亮起来吗?注意提醒连接时,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并且闭合开关前,要先检查一下电流路径。 提出问题:怎样使两个小灯同时亮起来,试用一只开关控制它们。 一、串联电路
将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学生画电路图。 1、 电流路径是怎样的? 实验结论:有一条电流路径 2、 两灯工作时,取下一只灯泡L1,会有什么现象?取下L3呢? 学生探究 实验现象:取下后另一只灯泡不工作 实验结论:用电器工作相互影响 3、 开关位置及其作用
实验结论: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开关位置对电路没有影响。 提问:一盏灯不工作了,另一盏好的灯也不能工作。能不能有这样一种电路,既能让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又能让一盏灯不工作时,另一盏灯不受影响,继续工作?请大家根据书上67页,交流讨论。 会连的学生到黑板上演示连接 二、并联电路
将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画电路图。 1、 电流路径是怎样的?指明分支点 支路:分支点之间的路径 干路:分支点到电源之间的路径 实验结论:有两条或多条电流路径。 2、两灯工作时,取下一只灯泡L1,会有什么现象?取下L3呢? 学生探究 实验现象:取下一只灯后,另一只灯泡仍然正常工作 实验结论:用电器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3、开关位置及其作用
实验结论: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所在支路。
三、应用 1、教室里的日光灯是怎样连接的?你的理由是什么? 结论: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2、阅读书上69页,判断节日小彩灯的连接方式。 【课堂练习】 1、 小明房间里的吊灯和壁灯应如何连接?开关应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画出吊灯、壁灯、开关连接的电路图,并与同学交流。 2、在下列所示电路图中,灯L1、L2属于并联的是( ) A. 甲、乙 B. 乙、丙 C. 丙、丁 D. 甲、丙 3、下列关于电路连接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教 后 反 思 | |||||
串联和并联电路是九年级教材中继简单的电路之后的复杂电路。这节课是电学的基础,也是九年级上学期的重点内容。课程标准在知识目标上特别强调应用,在能力目标上重视培养学生的简单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求学生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在探究中提高。除此之外,课程标准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的培养。基于学生此阶段心理特点及学生对实验的态度,我采用学生实验探究与分组讨论的方式完成本节课,希望通过学生动手参与认知串联、并联电路,能连接,并能加以判别。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热情很高,都能积极动手、认真观察,体验到参与探究的乐趣,但因紧张,学生发言不够踊跃,课堂总体效果良好。 本节课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线,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思想。通过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基本都已掌握,各项能力也有进一步提高,对电路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浓厚的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学生的合作意识还不够强,在探究过程中交流探讨较少,容易各行其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搭建探究和创新的平台,例如:在本节课中,我没有先给学生讲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而是让学生设计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泡的电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完成并画出了两类电路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比较和分析,学生认识了串联和并联电路,可谓是水到渠成。同时,很多同学设计的电路中开关的位置不同,这也为学生进一步发现和提出问题打下了伏笔,很多学生在连接电路时就在思考开关的位置是否影响其控制作用,从而达到了动手动脑的双重目的。在后续的教学中,通过实验、分析归纳,自主解决了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让学生体验了成功,这种成功的体验,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