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策略的探究
常州市郑陆实验学校 叶丽芬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以往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时期.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中师生互动的策略和质量。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师生互动,合理组织师生互动,最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 师生互动 有效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在总体目标设置上提出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教育部,2018)。这一要求将给我校英语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我校是一所农村公办初中,近年来受家长择校的影响,优质生源流失现象严俊,外来工子女日益增多,已经占据约全校人数的62%,家长普遍学历较低,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及智力水平等方面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经过小学三年的学习,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随着小学进入初中后,英语学习难度增大,因此很多学生自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学习效率低下出现抵触情绪。具体表现为在课堂上消极懈怠,随意散漫,被动机械地接受学习,不愿意主动探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英语课堂氛围沉闷。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也更加深入。师生互动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可以有效激发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与视野,切实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那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怎么才能进行有效互动呢?
一、根据实际生活,营造互动氛围,奠定互动基础
充满情景性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为学生构建互动情境,从而让学生发现英语学习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例如,牛津英语译林版7A unit5 Let’s celebrate --reading1 教授的是西方节日“万圣节”。刚好本课教学的时间和节日的时间差不多,各大商家和主题乐园都在宣传这一节日,渲染了节日气氛,学生对这一节日并不陌生,而且充满了兴趣。因此,在进行这堂课教学时,采取了以下措施。先和学生一起对用与节日相关的材料布置了教室,如面具,南瓜灯,节日海报等。其次在上课时我打扮成了女巫的形象,也鼓励学生打扮成自己喜欢的形象,有的学生打扮成了美猴王,有的打扮成了鬼怪。部分学生自己制作道具和戏服。根据教材内容,学生们上讲台演示了“trik or treat”游戏。学生们热情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情境中学会了相关的语言知识,并较熟练的进行运用。同时也意识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优化课堂提问,推进互动进程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直接进行师生问答无疑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 。课堂提问除有诊断教学效果、 增进师生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集中学生注意力等价值外, 最重要的功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提问不能过于琐碎, 以免造成课堂有效时间的浪费、 学生思维混乱, 要克服英语课堂中远离教学目标频繁出现的 “满堂问” 现象。
例如,牛津英语译林版8A unit8 natural disaster--reading1 Taiwan Earthquake 本节课是围绕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展开教学。首先我利用电影《唐山大地震》电影片段作为情景导入,在播放视频前我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What can people feel,see, hear in the earthquake? 2.What happened after the earthquake?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观看视频,边观看边思考。这些问题比较简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也在情境中教授了本节课的重点词汇。接着,在不同的板块中巧妙设问,训练学生的不同阅读技巧。如:板块一skimming,提出问题1.what is the story mainly about?2.What’s the structure(结构) of the story利用略读技巧把握文本中心和结构。板块二 detailed-reading 针对每个段落设计问题,为了避免问题形式单一,我利用图标,填词,判断,思维导图等形式这问。训练学生精读文本关注细节的阅读技能。以上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梳理文本,掌握教学重点。学生只需要通过仔细阅读都能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显然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是不够的。因此,我有设计了3个“further thinking”深度思维活动。如:1.What should/shouldn’t we do when an earthquake happens?学生思考:在地震中该采取怎样的正确方式逃生。由于学校每学期会进行地震紧急疏散演练,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英语交流。2.根据文本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nervous--hopeless--lucky/hopeful,并让学生有感情地表达出来。3.在本节课结尾设计了一个写作任务,让学生以学校英文报社的记者身份写一份关于地震中如何逃生的报告。学生由知识的输入转变为知识的输出。本节课设问形式多样,有层次和梯度。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三、小组合作学习兼顾课内课外,提高互动效率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综合运用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态度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及交际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合作学习成了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必须讲究策略,才能保证其有效、顺利进行。
分组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成绩上中下)或同质小组(成绩接近的),每小组我都安排四到五人。尽量使小组成员在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彼此协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并达成团体目标。小组内设小组长1人,记录员1人,汇报员1人。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当然,小组成员的“岗位”不是固定的,小组长竞争“上岗”,其他“职位”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轮流替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例如:牛津英语译林版9A unit3 teenage problems --reading 围绕青少年的烦恼这一话题展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我设计了以下讨论环节。
(四个人一组,好中差学生搭配。轮流进行提问,记录员及时记录相关信息)
u What’s your biggest problem?
u What causes it?
u How do you feel?
u Can you offer me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
讨论后完成表格:
Partner1 | Partner2 | Parten3 | Parten4 | |
problem | ||||
cause | ||||
feeling | ||||
suggestions |
然后学生完成一篇调查报告。
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内和课外。教师应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由于课内合作学习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搞好课内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课外合作学习,可以对课内学习起到弥补并促进的作用。
例如,我在讲解一篇关于中西方饮食习惯差异的阅读理解时,要求学生课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更多有关中西方文化及风俗习惯方面的信息资料(不同的问候,颜色的不同意义等)每小组定一个小主题,合作办一份手抄报。评选出比较优秀的,张贴在宣传栏里供大家学习。
肖伯纳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假如我有一个桃子,你也有一个桃子,我们交换一下这些两个桃子,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桃子。但假使你有一种方法,我也有一种方法,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这两种方法,那么我们一个人就有两种方法。”由此可见,给学生一个积极发言、踊跃讨论的互动平台有多么重要。师生互动是通过师生间心灵火花的撞击,来提升每一个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言语交际能力,由此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小组合作学习”2003年第8期
(2)《中小学外语教学》“初中英语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2003年第12期
(3) 曹芹芹.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4)常春虹.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