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案例摘录和点评
2020年11 月
教学内容 | 《鸟的天堂》 | 姓名 | 蔡红 |
案例呈现 |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要求,学生默读。思考: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 2次 一次早晨 一次傍晚 许多鸟 大榕树 2、关注文本,理清脉络。 三、了解写法,迁移运用。 1.再次默读第5-8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2.学生阅读体会。 3.组织交流。 (1)从远到近 引导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找不到时引导: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 察这株榕树的呢?读到这里,老师也揭开了一个谜,读读第6自然段, 猜猜老师心里有个什么谜?) (2)抓住特点 引导:第7、第8根、枝、干、叶的数量和叶的颜色 (4)拟人联想 引导:(展示、好像、似乎变色) 4.小结: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根枝干叶的数量、颜色, 运用拟人联想的方法,写出了榕树的茂盛、生机勃勃。 | ||
点评分析 | 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我们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我们要“让思想冲破牢笼”,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教材,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现实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现象发生共鸣,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感悟”首先应有所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读者已有的知识背景、感知经验碰撞、接通、共鸣,才能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语文教学永远是一块无限广阔的创造的天地,让我们认准方向,大胆地往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