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是什么?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或任务,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进行深度学习时,会有挑战、兴奋、有趣、快乐,与事物之间建立深层关系的感觉。
在听课过程中听到这样一段:
师:这是一棵( )的榕树?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这是一棵庞大的榕树,我是从这儿知道的……
生:……卧在水面上。我感觉这棵树非常大。
生:这是一棵繁茂的榕树……
生:我感觉这是一棵生机勃勃的树……
师:(出示第8节)“堆”换成“长”行不行?
学生辨析并讲出理由。
师:这么繁茂,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生:密密麻麻 枝繁叶茂 不计其数
师:为什么枝干树木不计其数?
生:……枝上又生根……
师:你此时感觉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
生:稀少 罕见 神奇 奇特……
师小结。
深度学习,首先让课堂上重心下移,将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文中走个来回,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找到榕树的特点,但是他们的思维相对来说,深度不够,只能从“大”“繁茂”“生机勃勃”等层面感受这棵树的特点,而教师则通过自己的引导,找到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发现这棵树“枝上生根、根上生枝”的特点,自然而然发出感叹:这真是一棵罕见的树,一棵神奇的树!深度学习,就是要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深一步的思维,得到深一层的认知与习得,获得思维的生长。
在自己的课堂上,我也记录下这样一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部分,找一找哪些小节直接写“我”给小沙剃头,在小节前标上“Δ”。
生默读,做标记。
师:我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呢?请你在这些小节中圈出关键词语或者词组。
指名学生读相关小节,并且交流圈出的关键词语或者词组。
教师用鱼骨式的思维导图板书这些关键词,指导学生发现大多是动作描写。
师:请大家利用这个思维导图,试着说一说“ 我”给小沙剃头的经过。
生自练,指名说,同桌互说。
师:那与老师傅比起来,你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师:此时,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我”?
生:调皮,天真、淘气……
师:那也给他一个比喻性的词儿?
生:淘气包、调皮蛋
师:那小沙表弟呢?他怎样?找一找、读一读对小沙的描写。
生交流。
师:为什么小沙是“我”眼中最优秀的顾客?
生:因为他的要求很低,只要不剪掉耳朵就行……
师: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特点。
深度学习,是依据学生的思维规律,层层推进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个教学板块中,我先让学生发现散点信息:找一找哪些小节直接写“我”给小沙剃头,在小节前标上“Δ”。学生在交错的文字中寻找到对“我”的描写,而后对信息进行筛选:在这些小节中圈出关键词语或者词组。学生读着读着,凭着平时的一次次练习直觉,他们大多能找到对“我”的动作描写的词语或者词组。通过鱼骨形思维导图的列出,形成了结构性思路,帮助学生将焦点汇聚到“我”的一些列动作描写中,并凭此进行内容的复述,进行言语实践,学生需要将课文语言转化为自身语言,同时也是对人物言行的整体再一次感知过程。而与老师傅的比较,则是更深入地去感受“我”的特点,从而对人物做出准确的评价。最终发现,人物特点不是凭空来的,而是从人物的言行中呈现出来的。
思维是一个过程,感知、提取信息,然后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分析、综合,最终得出结论。深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这样的思维过程,从而形成思维习惯,形成学科思维能力。
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的发展深深影响我们的教学。在现在的认知中,知识是很容易获得的,各种渠道都可以,但是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方法是需要在实践中体验并获得的,这些就是我们课堂上深度学习的目的。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着力探索整合联系,主动建构、深度思辨等深度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素养扎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