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研究)课情况
执教 教师 | 邵金烨 | 开课 时间 | 2021.10.29 | 学科 | 物理 |
课题 | 光的直线传播 | ||||
主要 研究 问题 | 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如何传播 | ||||
相关 研究课题 | 影子的形成、日食或月食、小孔成像 | ||||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影子游戏,在游戏中思考影的成因;能通过探究,归纳出光的传播规律,进而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理解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 2. 了解光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知道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理解激光测距的原理; 3. 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研究上的成就,知道中华文明对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具准备】 激光笔、小烧杯、奶粉水溶液、香、打火机、果冻、酒精灯、铁架台、小孔成像桶、F光源 【教学设计】 【1】引入课题 展示《影子的艺术》视频,由四幅图引入课题。 思考: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影子的形成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谈论:光沿直线传播。 【2】进行新课 目标一:观察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实验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实验2: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实验3: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 实验4:光在点燃的酒精灯的上方,形成的激光点晃动,证明:不沿直线传播。 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师提出问题:光在真空中可以传播吗? 学生举例证明。 目标二:能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现象 1.影子的成因 回扣开头:(1)学生解释影子的形成原因。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形成影。 影形成的条件: 光沿直线传播;②不透明的物体;③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 (信息快递: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1)光是真实存在的; (2)光线是表示光的一种理想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画一画:画出灯光下人影的长度. (4)想一想:若人远离路灯,人影的长度如何变化? 2.日食、月食的成因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日食、月食的成因。 当太阳、月球和地球近似在一条直线上时,可能发生日食或月食。 (1)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2)月食: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月球进入地影区,就发生月食。有月全食、月偏食。 拓展:科学家根据古籍中的记载和天体运行规律,结合文献、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夏、商、周的确切年代。 3.小孔成像 学生利用F光源和特制的薯片桶观察,思考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小孔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小孔成像的特点:成倒立的实像。 小孔成像的原因:光的直线传播。 学生尝试作出小孔成像的光路图 学生解释树下光斑为什么是圆的? 学生讨论,光的直线传播还能解释哪些现象? 1.激光准直(1)开凿地下隧道;(2)大型建筑施工;2.眼睛确定物体的位置3.射击瞄准:三点一线 目标三:能说出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思考:雷雨天,雷电同时发生,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真空不能传播声,但能传播光。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 真空中的光速:c = 3×108 m/s = 3×105 km/s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v空气 ≈ 3×108 m/s 光在水中的速度: v水 = 3c/4 = 2.25×108 m/s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 v玻璃 = 2c/3 = 2×108 m/s v空气 > v水 > v玻璃 例题.从地面发出的光射到月球反射回地面所用时间为2.56 s,求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 |||||
教 后 反 思 | |||||
这堂课有精心备课,且自制小孔实验的实验器材,并吸收借鉴优秀老师的方法运用了果冻和酒精灯实验的探究,在最开始的引入部分也能很好的取材生活,将抖音中的小视频引入,整个课堂能充分让学生思考起来动起来。自己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语言表达还要精炼,对同学的问题要有充分预设,注意上课节奏,充分把握好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