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研究)课情况
执教 教师 | 邵一锋 | 开课 时间 | 10.20 | 学科 | 物理 |
课题 |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 ||||
主要 研究 问题 | 创新实验 | ||||
相关 研究课题 | 创新初中物理实验的实践研究 | ||||
附教案一份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2、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构造以及四个冲程中能量的转化。 3、知道热值概念会用公式Q=mq计算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热量的多少。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点火爆炸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认识燃料的热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燃料热值,培养学生具有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2、介绍热机研究的新进展与未来社会发展关系,激励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3、关心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从能量转化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教学难点:认识汽油机的工作循环 教学用具: 空气压缩引火仪、图12—25演示装置、汽油机模型及挂图、铁丝、图12—32实验装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将图12—21制成课件: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温度升高很多,播放课件。 二、新课教学 1、研究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1)学生做图12—23反复弯折铁丝实验,交流感觉,判断铁丝内能是否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铁丝的内能增加是由机械能转化而来的。再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能使铁丝的温度升高。方法可能有:放在火上烧,放在热水,用砂轮摩擦,用铁锤锻打,放在太阳下晒等。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些方法中哪些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哪些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的,进而归纳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学生弯折铁丝实验时,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弯折次数不宜太多,小心烫手。 (2)演示空气压缩引火实验,学生观察棉花燃烧。 引导学生分析:压缩气体做功,空气内能增加,棉花燃烧,进一步让学生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空气压缩引火仪实验,能否成功取决于仪器密封性,另可通过实物投影,放大实验现象,能使学生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2、观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实验 (1)教师演示图12-25实验,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分析得出:酒精燃烧后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为机械能。 (2)在做点火爆炸实验时,要注意滴入数滴酒精,酒精量不宜过少,另外要等酒精挥发,变成酒精蒸汽后再点火。同时,注意安全:不要将盖子对着人。 (3)实验时盒子的密封性要好,在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的放电针管与小孔处涂上凡士林,否则燃烧后的燃气泄漏到盒外,效果不明显。 3、认识热机 (1)课件展示汽油机实物图,对照挂图引导学生认识汽油机的构造。 (2)演示汽油机的工作循环(或分组实验,学生对照图12-27实验观察),学生观察实验时重点观察:1.在每个过程中气门关闭情况,活塞运动情况。再播放汽油机工作的录像,最后引导学生完成书中“想一想”内容。 介绍热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认识热机的新进展与未来社会发展关系,激励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4、认识燃料的热值 (1)分组实验做“图12-32”实验,记下两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完成书中表格,再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相同质量的酒精与碎纸片燃烧后,酒精比碎纸片放出的热量多,进一步建构热值概念。 (2)按课本中图示安装好实验仪器,注意石棉网与燃烧皿的间距,纸片大小要适中,且保证干燥,不可压得太紧,否则不等完全燃烧就中途就熄灭。 (3)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先做酒精燃烧实验,再做纸片燃烧实验,便于观察温度计示数,对比分析。 (4)阅读“读一读”内容,培养学生具有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 |||||
教 后 反 思 | |||||
1、注意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每个重要的知识点的得出都能先根据学生的一些已有经验总结,学完以后让学生列举相关的生活实例。这样既能达到练习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同时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2、体现了物理课的实验性与趣味性。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通过采取哪些办法可以使橡皮温度升高,让学生思考动手做一做,汇报自己各种方法并归类,培养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分析棉花燃烧成因和能量转化,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并且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体验物体对外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减小,用气球放气感受手与气球接触处的.温度变化,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