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号,我校组织了天宁区物理教研活动。物理组两位老师邵金烨和冯炼就区级课题开设了两节公开课,课题分别是《光的直线传播》和《电路的连接方式》。两位老师精心准备,展示了两节很精彩的课堂。接着,在区教研员李晓兰老师的主持下,进行了评课。
首先,两位老师谈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后感想。邵金烨说:本节课,我通过抖音上的视频引入主题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学生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光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用加热气体看光斑变化的实验完善结论;在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时,为了让抽象的概念更具体,我选择了视频讲解和学生板演三球位置的方式;在学生探究小孔成像特点时,先让学生对其有一定印象再动手,更明确实验方法与目的。当然,我也存在很多不足:语言不够精练,对自己提出的问题预设不够,对于概念的强调不到位,时间管控不到位以至于最后的总结没来得及。冯炼老师说: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在探究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判断生活中电路的连接方式,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习热情。本堂课整节课贯穿对灯泡的研究。将墙上的彩灯模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得出串联的模型,然后再由路灯模型得出有另外的别的连接方式,要求学生能够自己连接出两种不同的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在第一个活动中,经过铺垫,学生准确的将两个电灯以串联的方式连接,接着通过提示,引导学生成功的能够做到将两个小灯并联。再由生活中家里的用电器请学生思考这些用电器是怎么连接的?以及我们实验室的日光灯,通过观察判断它们的连接方式又是怎样的?这样就做到了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是否用电器之间相互影响,还是相互不影响”来判断得出灯泡的连接方式。再给到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以及分支点、干路、支路等等概念,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情境当中,家庭里面壁灯和吊灯是由不同的开关所控制的,请他们思考在活动二的电路中如何改进,加什么器材可以做到这个目的?于是,学生可以得出开关在干路上和支路上所不同的功能。整节课由第一个活动(也就是串联),引入到第二个活动(也就是并联),再到第三个活动(也就是加入支路开关),层层递进,与生活中各种情境相互联系,并且由学生主动的科学探究,讨论交流,可以使学生在这节课中,通过交流与合作,探究得出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接着由各位老师进行评课。焦溪中学的陆老师说:第一节课邵老师的实验非常有创新点,效果也非常好,课堂上活动也比较多。也提出实验时要注意细节。第二节课冯老师围绕电路连接的方式,层层深入,效果非常好。正衡中学的姚老师说道:邵老师十分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导入的时候用抖音一下子就把学生注意力吸引住了,后面的器材,不管是果冻还是薯片盒, 都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在制作这些器材的时候非常有心,十分注重细节,效果也非常的好。当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就是语言描述更加精练一点,表达更加清晰一点,指向性明确点。冯炼老师的课语言非常的精练,节奏很明快。教学环节清晰,层层深入。其他新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学到了很多。最后李老师从创新实验的角度总结了两堂课:1、从创新实验情境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兴趣。2、创新实验方式,提升学生思维。3、从实验器材来创新。
整个活动大家都学到了很多,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