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
郑陆初级中学 周秋萍
学习目标:
1、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
2、 理解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 导入:
同学们,现在时间已入秋季,江南的冬天即将来临,那你印象中的冬天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
可是,济南的冬天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我们或许不曾去过,但“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曾在济南生活过七年之久,他对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
二、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词语:温晴。
三、济南是如此温晴,气候宜人,度冬如春,美丽如画,这真是旅游的好地方啊!但冬天是旅游的淡季,济南政府想建立一个宣传济南的网站,希望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济南旅游。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一回摄影师,到老舍先生的文中去拍摄几幅最能展现济南冬天魅力的照片,并给每幅照片配上恰当的题目和解说词以作宣传。
想必大家都是第一回做,老师给你们一些建议,如下:
1、 拟订题目时,要凝练、形象,能很好概括画面主要景物。
2、 解说词要求语言流畅生动(可以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表现出景物的特点。
示例:我拍的照片的名字叫“阳光朗照下的小山”。
雪后初晴图(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解说词:看,矮松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似乎就是一位害羞的少女,还穿着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真是动情相间,情态可掬啊!
城外远山图
解说词:看,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多像小水墨画啊,淡雅极了!
“空灵水晶图”。
解说词:济南冬天的水色空灵动人,这里的水不但不结冰,反而能映衬出水里的水藻,水边还有许多柳树,柳枝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一眼望去,一片蓝绿相接的景色,是多么的迷人。
小结:老舍不愧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他很善于抓取典型的景物和画面来表现济南的冬天,那他是怎样将画面生动呈现出来的呢?是因为运用了是因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四、以比喻和拟人为切入点来赏析课文
比喻,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的作用;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和情感,使所写事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本文中的比喻、拟人,写活了济南的山山水水,使济南的冬天显得那么亲切,那么温晴。
请同学们找出本文中你最欣赏的比喻句或拟人句,以“……一句很妙,因为……”的句式作批注。
示例:我认为“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句话很妙,因为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贴切地写出了下小雪后山上的矮松的秀美的神态。日本的护士头上总戴着顶白帽,矮松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两这之间可谓形似;日本看护妇温静贤淑,山上的矮松静谧安详,两者之间更可谓神似。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老舍的文笔真精妙啊!
五、《济南的冬天》充满了诗情画意,绘山景,描水色,融情于景,语言亲切。而我们家乡的冬天的也很美,下面请同学们围绕家乡的冬天的景物以“家乡的冬天很美,美在……”的句式说一句话来说说你对家乡印象最深的地方。
六、课后小练笔:课后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你家乡富有特色的冬天的景物,并根据刚才的积累仿照本文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为《家乡的冬》。
教学反思:
让学生发现美
——教《济南的冬天》有感
《济南的冬天》是篇老文章了,自己在中学时代学过,现在来教自己的学生,我同样没有产生特别的美感。
印象中的写景散文,美是美,但是我就是喜欢不起来,更不要说引导学生真正去体悟美了。
在上本文前,我在班级里统计了一下,结果表明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觉得这样的文章读来觉得美,其他学生则觉得自己无法真正说出“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让人觉得美”,更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美”,因此根本谈不上喜欢这样的美文。
基于这样的原因,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觉得要调动自己的“积极性”都很难,更何况要想方设法来调动学生对这种文章的学习积极性比登天还难。记得第一次教这篇文章时,就是按照“导入——作者简介——读课文找特点——找画面并概括——赏析景物描写——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的步骤枯燥地完成了课堂的教学。说实话,要完成教学目标中规定的要教的内容对老师和学生来说轻而易举,只是要说得上留下好印象或是美感,就很有些言不由衷了。特别是在赏析景物描写这一环节时,如果自己不是老师,学生还算听话,我真难以想象学生是怎么“熬”过来的。可谓是老师教得难过,学生学得乏味。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要外出上课,而且就是老舍的这篇文章。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打破往常的常规式的教法,重新设计了教案,就是上面的教案。怀着一份全新的教案,面对着素未蒙面的学生,我惴惴不安地走进了教室。当我出示“我来试一试给济南拍照片”这一环节时,学生的答案可谓是精彩纷呈。
一生:“我拍的照片的名字叫‘老城晒日图’。我的解说词是‘看,天冷了,老城像一位晒太阳的老者,太阳暖洋洋地照在身上,真是暖和啊,你瞧,他睡得真安稳啊!’”我不禁赞叹,这幅画面真是太绝了。
一生:“我拍的照片的名字叫‘小山害羞图’。我的解说词是‘看,快日落了,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
当学生把那些精彩的体验一一展现时,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学生拟的题目是那么恰当形象,反观自己原来准备好的答案,真是生硬极了。就在进行拍照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读老舍的散文一步步地走进了学生自己想象中的美丽的冬天的济南。
而在接下来的“理解比喻和拟人的运用”的批注环节中,有了“……一句很妙,因为……”的句式和示例的引导下,学生的发言真是让我惊喜不断。有学生在赏析课文语句时,在抓住了关键词的基础上,在赏析时还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方法让自己的批注生动形象。学生领悟的美在学生的比喻和拟人句中不断呈现出来,学生笔下的美让老师进一步不断地感悟更深层次的美。
原来,学生眼里的美、心里的美是那么令人惊叹,学生的喜欢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老师的引导。老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的新的生成是多么重要啊!
或许以后,我只有一条路可以继续走,要不断地创设出新的情境,才有可能挖掘出学生发现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