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和美 情意深长
织里实验小学 朱忠华
2010年的春天有着与以往太多的不同,因为这个春天有你相伴。
自参加领雁培训以来,专家们对语文教学的前沿观点给我注入了许多新的血液。省厅巡视员张绪培的《基础教育创新和发展的思考》报告,湖州师范学院教授苏向红的《教师礼仪》,安吉县小语教研员李中伟的《新课标视野下的小语句子教学》,特级教师高永娟的《文本细读与教学设计》……但是最令我深受启发的还是盛新凤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也许是因为参加过盛老师带领的青改小组所以对她特别亲切吧,也许是我骨子里对盛老师追求和美语文精神的追随吧!听“和美语文”这个字眼已不止一次,可每每都能听到新的东西,这应该和盛老师对语文的孜孜不倦和怀揣着一腔热情息息相关。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教学经历。
一、解读文本,实施有效的资源整合
该次教研活动已经过去快三年了,那时候我才参加区青改小组没多久,盛老师信任鼓励我上一堂观摩课,我想也是个锻炼就答应了。于是我开始了精心选课,认真备课的过程。最后我选择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在解读教材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品读课文,理解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乡下人家》,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生活感情。积累好词好句,会课堂练笔乡下人家的冬天。能拓展写小诗,升华情感。
从这一系列的目标中,不难看出在这节课上我想让学生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非常丰富的,既有语言文字训练,又有精彩的人文渗透,并且体现了“课程整合,超越文本”的课改精神。但是当我沾沾自喜地将教案拿给盛老师请她给予意见指导时,她很清楚地告诉我:“要知道课堂只有短短的40分钟,如果目标太多,那么每个目标分配的时间就少了,一节课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都没有抓住。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语言智慧的生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简短而有力度的一席话,让我清醒过来了。的确,新课改让语文课堂确确实实地精彩起来,“小组讨论”、“资料汇报”、“情景演绎”、“现场采访”等新的教学形式犹如雨后春笋般扑面而来,但很多语文课却仍是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就在于目标太多,样样都想顾及。结果,使得语文教学在对众多目标的追逐中眼花缭乱,迷失了方向。
于是我回来重新对文本进行钻研,反反复复地研读教材,寻求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所以在第二次设计教学时做了这样的处理: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理解字词,感知文本。第二课时:抓住关键语句,细读文本,品味语言,感悟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激发热爱乡村生活的感情。这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盛老师也称赞道:“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既精确又切合学生的实际,相信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的。”一番激励的话语让我欣喜,同时我也深刻明白: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才会有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才会独具匠心地对文本进行取舍和加工,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反之,则是“缘木求鱼”。
不过,令我至今都不能忘记的是那次上课我为了引领学生走进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又是图片又是录像,直到下课铃声响起执教内容还是未能完成。
在组织老师互动评课时,有位教师这样发言:文本内容是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而我们这些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真正的乡下人,完全可以引导孩子们选择其中一段进行文本细读。这样与学生的生活更加接近,学生兴趣会更高,理解起来会更容易。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其他几段内容,效果肯定不错。其他老师也都表示赞同。说真的,我对她这种说法也有一种一语道破天机的感觉,暗暗定下决心下次组织教学思路突出这个亮点。
回来后,我有针对性地仔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知道现阶段提倡各学科的整合,但是如果人文提升过“限”,或者内容开放过“度”,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片面追求愉快教学,片面追求活跃课堂气氛,那么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这个过程也让我清楚地意识到:“语文味”不是“语文是个筐,啥东西都能装”。语文教师千万不要被“语文外延”这样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应专心致志地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回归语文的本色。一篇课文,教师在审视文本后,应着眼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就精华部分让学生学得深入些,学得扎实些,远比蜻蜓点水、雾里看花要强得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刻、广泛地挖掘,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在语文精华之处反复诵读、细细品味,领悟其中的滋味。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删繁就简。
二、活化文本,建构和谐的语文课堂
都说能激起智慧的碰撞,才是教学的精彩。同样,在当今新的教学理念下和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师生不时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不断创造出极好的教育时机,“非预设生成”也随之不可避免的发生。
如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我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之后,紧扣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些生气勃勃的小家伙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呢?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别有风趣”的?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使得学生产生了迫切探求答案的愿望。
面对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多元理解,需要教师智慧地点拨与引领,需要教师智慧地筛选生成。作为青年教师更需要足够的知识理念加以支撑,更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上不断地磨练,这样才能机智而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的即时生成。我更期待自己的课堂使精心“预设”与及时“生成”产生和谐共鸣,共同演奏课堂的灵性之歌。
三、拓展文本,沉淀学生的阅读感悟
文字无语却有声,那是作者的心声,文章主人公的心声。为使学生能真正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优美,感悟作者对恬然的乡村生活的喜爱,我适时加入这样的拓展想象。在乡下人家的院子里有( );在那清澈见底的小河里还有( ),好一幅( )!让学生移情体验,不仅读出人物之言,更读出了人物之心,人物之情;不仅进行了语言的训练,也进行了思维的训练,情感的训练。
知识如果没有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也只能是浮光掠影、空中楼阁罢了。文本的拓展让学生或模仿文本句式,或模仿文本语言风格,从文本中汲取优美丰富的语言,体味名家精彩传神的语言魅力至关重要。经常进行这样的仿写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文采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盛老师常说:“如果把语言比作土壤的话,那么精神则是滋生于土壤中的树苗,土壤越肥沃,树苗越能茁壮成长;反之,枝繁叶茂的大树也能使脚下的土地充满勃勃生机。”所以教师要把握好两者的天平,使得两者和平共处,共同建构完美的课堂。
盛老师常说:“如果把语言比作土壤的话,那么精神则是滋生于土壤中的树苗,土壤越肥沃,树苗越能茁壮成长;反之,枝繁叶茂的大树也能使脚下的土地充满勃勃生机。”所以教师要把握好两者的天平,使得两者和平共处,共同建构完美的课堂。
不知不觉走上讲台已有六个年头了。作为教师,《乡下人家》观摩课对我来说是失败的,但也是成功的,因为它给我许多启迪,使我常常思考: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自以为是,要不断地更新观念,课堂上多听听来自孩子们的心声。教师不是主宰者,而是引领者,只有这样才能使课上得生动活跃、有声有色。教育教研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乡下人家》的这次教研实践,将鞭策着我在以后的教育教研生涯中学习着、成长着、收获着并且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