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推进文本细读 实现语文真阅读
----《名作细读》读后感
王杰敏
以前对文本进行细读,我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基本上是漫无方向,只知道抱着一本教参资料以接受主义的姿态来读,那不是细读,而是接受,近日有幸拜读了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一书后,对文本细读有了朦胧的感受,带着这种朦胧的感受,我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这本书,从中得到了很多全新的收获:
一、做足文本背后文章,为文本细读提供基础。
以前,听名师讲课,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折服于他们深厚的学识素养及对教材的独特的解读。现在想来,这其实就是文本细读的功夫。它需要教师以深厚的学识素养、文学积淀为支撑。如赵群筠老师在上《春酒》一课时,就抓住“分寸”一词进行人物分析。在这过程中,赵老师补充进大量的关于琦君母亲身世遭遇的内容及琦君回忆母亲的相关文字,使文本中的母亲知书达理、贤良淑惠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教学设计如果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恐怕是不行的。鉴于此,笔者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进行了尝试。如在教学《再塑生命》一文时,我就重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虽然在师范时曾拜读过、感动过,但那感动已属于过去。翻开尘封的记忆,再次感动于共同创造奇迹的两个人物。这样在真正教学本课时,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也被海伦·凯勒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及对生活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又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因为教师补充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百年屈辱史)及鲁迅少年时遭遇的家族冷遇、在南京求学时的民族歧视和在留学时日本学生的排中情绪,所以学生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那份真挚的热爱、感激及深切的怀念就较为容易了。再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前,我阅读了好几本关于苏轼的书,对他的一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因此课堂上我给学生讲苏轼的身世遭际讲他在黄州的生活及其豁达、潇洒的人生态度,这样学生对作者复杂情感的把握也就较为到位了。
因此,只有教师自己先在文本背后做足功夫,才可能使课堂更生动、更深入。
二、咬文嚼字品读文本,感受文本细读妙处
文本细读,我们要读到文字背后去,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
词语,是语言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文本细读,就要细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咀嚼,品出其中的韵味。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文中写父亲的衣着――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色布棉袍。这句话语言朴素通俗,似乎只要看上一遍,就全明白了。其实不然,,它是值得细细品读的:“黑色”“布质”再联系上文的“紫皮大衣”细细读读,细细想想,我们可以从这个黑色的、沉重的背影中读出生活的艰难和父亲的舐犊情深。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更是文本细读、品味语言的一条简捷的通道,通过比较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有比较才有鉴别,语言运用的好坏在比较中能得到最直观的展现。比较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我们比较语序,比较词语,甚至比较标点等。例如:在上《金色花》一课时,对诗中“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句诗细细地比较品读,可以设置三次比较:①把“坏”换成“调皮”后能读出怎样的意味?②把“?”改成“!”行吗?试读感受。③改成“你这坏孩子,你到哪去了?”行吗?试读品味。能地比较、朗读和品评,学生感受到第一种改换后读者变得有训斥味口吻了,而“坏”是戏谑的说法,是贬义词褒用,流露出的是深情的母爱;第二种也不能改,否则读来变得凶巴巴的了,显不出母亲的慈爱;第三种同样不能改,改后读来语气就更凶了。这样抓住细微处,通过不同角度细细品读比较,一位慈爱、温和、高雅、圣洁的母亲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又如笔者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曾让学生就对话中的四处!进行比较,体会人物不同的心理、情态及人物间关系,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忽视精妙之语,就谈不上真正走进本文。
三、在动情朗读中悟真情,提高文本细读效度
文本细读,“读”为先,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读”,特指“诵读”,是出声地读。“言为心声”,诵读,就是还原人物心声,是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最便捷途径。教学《安塞腰鼓》一课,如果仅从排比、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着手细读,感悟安塞腰鼓的壮美。这是停留在对语言表层现象的描述上,不能展现它内在的夺人魂魄的言语美质。刘成章回忆写作《安塞腰鼓》时说,1977年他偶遇农民后生打腰鼓,“无意瞟了那么一眼,但这一瞟就放不下了”,就被“深深震撼了”,“觉得那些农民后生简直神透了,他们舞臂啸风,踢腿喷火,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扑打着我,点燃着我”,被这“农民骨头里生出的艺术”“彻底征服了”。强烈的原初感受,“陌生化”的表达方法,是这个文本的特点。像这样的文章唯有动情的朗读才能诠释着西北人民那热烈奔放的生命激情。又如《雷电颂》任最高明的讲解也比不上入情入境地朗读。因此,在诵读环节,我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身上的每一个细胞,用最磅礴的激情读出屈原满腔的悲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法,如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表演朗诵、名家配乐朗诵,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让学生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通过朗读深入到文本内部,真切地体悟作者的情感。
四、放飞想象的翅膀,突破文本细读窠臼
我们在文本细读过程中不妨也多一点假设和想象。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加入合理的想象进行续写。用想象填充文本的留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空白处读到文本未尽之言、言外之意。如一教师在执教《母亲》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想象母亲在大年夜央求本家打发债主的情节。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学生对母亲忍辱负重、宽容忍让的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也可以尝试运用想象与假设,如笔者在教学《石壕吏》这篇课文时,安排了一个“课本剧表演”的环节,要求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结合原文(老妪致词一段)展开想象,加入人物的对话、动作和神态描写并进行表演,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还可以利用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选择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描绘诗歌画面。对诗歌进行改写(化诗为文)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文本细读,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真切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微妙复杂的情感。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主动走进了文本深处,创造性地建构起文本意义,这样,也就实现了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
文本细读具有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只要教师把握正确的价值观,抓住文本细读的关键点,运用合适的策略,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一定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实现语文的真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让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让师生在更多样的课堂活动中收获惊喜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