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设计例谈
——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为例
常州市清潭中学 戴炜杰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教学是无效的;有效之中,又到底是高效的、还是低效的?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惟一指标。
以往的诗歌教学,尤其是语文教材的诵读部分,往往是教师教学环节中极易被忽略的部分。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在诗歌教学上,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欣赏,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烦琐的分析替代了阅读,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往往把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一堆索然无味的文字符号。
所以,在诗词鉴赏教学中,应尊重诗词鉴赏的规律,在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给学生一些鉴赏的方法和能力,提高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教学效果。
一、在导语中融入诗歌意象
例: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词语,学生任选2-3个词语说一句或一段话,表达一种心情。(古寺 初日 高林 曲径 花木)
2、面对这些景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常建来到江苏常熟虞山,来到了虞山的破山寺。身在古寺,诗人写下了传诵千古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此处的导入环节中,并未落入“解诗意,品诗情”的常规诗歌教学流程,而是以诗中的意象为线索,通过想象与联想,先行给予了学生一个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更深地进入诗歌意境。
二、淡化诗意翻译,关注诗歌情感
例:1、朗读诗歌(教师先示范,学生自由练习)
2、通过诵诗,大家一定能够发现,刚才在黑板上出示的词语便是诗中的意象,除了这几个景物之外,诗中还有哪些意象。
山光 鸟 潭水 钟磬 禅房
3、通过这一系列的景物描写,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幽深寂静、安详平和
4、面对这样的画面,诗人常建内心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适 淡然 出世
5、同样是面对高林、古寺,为何有的人心中暗含愉悦,而常建却心生淡然之感?(提点学
生关注《学与教》背景资料)
仕途不顺 为人耿介
该环节的设计,力求简单明快,强调学生透过诗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人的情感,还原历史情境。一来遵循先贤孟子“知人论世”的文学理论原则,二来可以使学生对古典诗歌的一般规律有一定的积累。
三、利用教材,进行对比式教学
例:(一)引申比较
1、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景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破山寺中的潭水使人内心空灵。同样是水,当诗圣杜甫面对八百里洞庭湖时,他的感情和常建又有何不同呢?
2、朗读诗作。
3、(学生作答)孤独
4、面对如此壮阔之境,诗人为何有孤独之感?(戎马)
5、联系杜甫生平讲解
(二)延伸拓展
1、我们刚把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学完,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物形象”,而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便是进行精彩的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2、外貌可以表现人的情感,刚才我们学过的两首诗中,诗人都用自己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景,并在美景中传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运用人物描写的手法,将诗人的形象为我们描绘出来。
此处的设计,着眼于跳出诗歌本身,通过整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即联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理解诗人心境—联系同类作品这样的线索。籍此,两首在常态教学中本会被忽视的诗歌作品,便被有效地与写作、散文鉴赏等课型联系了起来,较好地发挥了诵读板块的教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