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多爱一点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吴伟星
21世纪的生活,并不单单是在时间上的突然降临。它是我们过去苦苦奋斗的岁月的延伸,更是我们曾经有过的长久憧憬。当我们为跨入二十一世纪而激动不已之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教育者肩上的沉甸甸的份量。
德育,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日积月累地塑造人的品格。如何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掌握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德育先行”的策略得以贯彻落实,更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的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名男性进行了30年的跟踪研究。他发现,这些人中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在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类似的许多研究表明,智商在人的成功的因素中,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情感、意志、个性意识倾向性、气质、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不可低估。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往往决定它能否战胜挫折,坚忍不拔,矢志不渝,永往直前,直达成功的彼岸。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965年,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出了“未来的震荡”这一全新的概念。具体地说,“未来的震荡”是人们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由于承受了过多的变化之后而感到压力重重、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的现象。由于竞争压力、生活环境、遗传因素、自身因素等诸多原因,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心理自控能力差,抗挫能力弱,对未来缺乏信心,对学习、生活缺乏热情。这些学生产生了“未来的震荡”现象。如果他们得不到良好的心理教育、心理疏导,极易形成自卑、孤僻、冷漠等不良心理倾向,从而影响学习、影响身体、影响社会适应能力,以致影响将来的工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爱学生,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笔者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深知没有爱,便没有成功的教育。也深知,爱学生,更要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入手,将工作做细、做实。下面,笔者对一位特殊学生作一个案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承丹萍,女,武进市郑陆镇黄天荡村歧上人。我刚接班时,她情绪不稳定。上课经常打瞌睡,精神萎靡。随着岁月的流逝,她和班内徐梅霞、张文静两人建立了友谊。但她的好友仅此二人,和其他同学基本无交往。喜怒无常,有时很开心,但有时情绪极为低落。学习成绩忽上忽下,有严重偏科现象。
二、背景资料调查
她以日记方式,自陈心曲,使笔者了解到了她的一些生活经历。
下面是她的日记摘录:
小时候,我爸妈经常打架,每次打架时间特别长,打得也特别凶。后来,妈妈收拾包袱走了,只剩下爸爸和我两个人。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没有妈妈只有半个家,没有爸爸我呀好害怕”。
我最喜欢吃香蕉,自妈妈走后,爸爸就给我买了好多好多香蕉,让我充饥。而他自己却没日没夜地赌,不愿照顾我了。记得有一个晚上,香蕉吃完了,我再也没有充饥的东西了,于是我就去找爸爸,可爸爸却不知在哪儿,我终于磕破了膝盖,趴在地上睡着了。后来,爸爸把我带到了奶奶家,就不再管我了。奶奶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经常骂我、打我。
后来,我在奶奶那儿终于呆不下去了,妈妈把我接到外婆那儿。那时,外公一直生病,舅舅整天在外面吊儿郎当地瞎逛。一家三口人还有我,全靠外婆捡垃圾维持生活。但外婆很疼我。
后来,妈妈又把我带走了,说要把我送到一个好的人家去。走的那天,外婆满眼是泪。我只记得,走的那天晚上,整个路上一片昏暗的橘光。
终于到了我的新家。新家的条件很不错。我有了养父、养母。当时,我的养父、养母还没有孩子。我的妈妈则和爸爸离了婚,又嫁了人。
一开始,养父、养母对我百依百顺。但后来,他们又生了个男孩,我有了个弟弟。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疼我了。特别是现在的奶奶,整天围着弟弟转,我稍有过失,她便骂我,甚至有时还打我。从那时起,我就特别羡慕同村的小孩……
在小学时,由于我学习不用功,成绩不理想,同学都看不起我。
从这段日记里,我了解了承丹萍的凄凉身世。
三、分析诊断
承丹萍幼小的时候,父母便一直打架。重男轻女的奶奶一直歧视她。承丹萍幼小的时候便在提心吊胆的日子里度过。这必然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这种创伤会伴随终生,极易使承丹萍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承丹萍的外婆一家生活拮据,外婆靠捡垃圾维持生计。但那时只有外婆给她以温暖。这使外婆成为她心中的一盏明灯。但后来承丹萍又离开了外婆,离别情景催人泪下。这使她幼小的心灵又再次遭受创伤。
承丹萍被妈妈送到了一个家境富裕的人家,她有了养父养母。养父养母不久生了个男孩,养父、养母及奶奶对弟弟的宠爱,奶奶对她的态度,使她心里不平衡。这使她心灵上第三次遭受创伤。
承丹萍自身也有一些弱点。如爱看电视,学习不勤奋,加之她又是领养的,许多同学看不起她。承丹萍从同龄人那里得到的友爱极少。同村的小孩,承鸿莲、承丽燕、承丽君等,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受到长辈们的百般呵护。这又怎能不使她羡慕?
综上所述,承丹萍,一位女同学,从小便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磨难。而给以她鼓励、勇气、信心的人又很少。诸多因素形成了她不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指导对策
承丹萍最需要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友谊,这是使她摆脱孤独、自卑的最好良药。
老师的鼓励,会使她鼓起勇气,树立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由于教育的长期性、反复性特点,老师应给予的不是一次鼓励,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鼓励。
同学的友谊,能使她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同龄人往往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团结、互助的班集体气氛能使她感受到来自同学们的真诚的关爱,使她感受到:她,决不是一个被爱遗忘的角落,生活毕竟是美好的。
五、干预措施
1、班主任经常找她个别谈心。
自四年级到现在,笔者找她个别谈心十余次。推心置腹的谈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次谈心时,笔者要求她畅所欲言,让她压抑的心理得以渲泄、舒缓。笔者则认真倾听,不时作些笔记。和她谈心时,笔者还采取心理置换法,谈了自己经历的一些挫折。她则感到,自己的老师在人生中也经历了不幸和挫折,从而在心理上得以平衡。
笔者经常给她讲逆境中成才的故事。如女作家海伦·凯勒是位盲人,但她矢志不渝,终成大器;安徒生出身在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但他刻苦勤奋,成为一个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贝多芬经历了许多次的挫折,后来双耳失聪,但他坚韧顽强,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伟大的音乐家,等等。同时,晓之有理,告诉她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逆境中缺乏勇气和意志。
另外,笔者告诉她:“虽然你经历了一次次挫折,但你毕竟生活在政通人和的新中国,有较好的学习环境,比旧社会连上学机会都没有的人不知要好多少倍。”她频频点头。
2、帮助她优化人际关系。
笔者找班上的一些女同学谈话,对她们说:“承丹萍从小就缺少温暖,经历了许多挫折。她的自卑和孤独是有原因的。你们要主动接近她,和她交朋友,一起谈心,一起学习。”这些女同学都很通情达理。谈话后,她们主动和承丹萍谈话、交朋友。
3、为她开展班级主题活动。
为了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班开展了一次“承丹萍,我对你说”主题班会,让每位同学走上讲台说一句话赠给承丹萍。同学们纷纷上台,有的说:“承丹萍,我想对你说,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一些波折不要紧,希望你以百倍的勇气迎接新的挑战”;有的同学说:“承丹萍,我想对你说,倘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接着,同学们又请承丹萍上台唱歌。那次主题班会,她确实很开心。
4、多给她创造表现的机会。
笔者还通过转移法,促使她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地说,就是多给她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语文课,经常鼓励她出来回答问题;劳动时,让她负责包干区卫生工作;出黑板报,经常刊登她的文章;主题班会,经常请她表演节目,等等。这使她感到在班集体中,她有用武之地,她的每一点、每一滴进步,老师和同学们都为她喝彩。
六、心育结果与分析
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承丹萍基本具备了健康的心理素质。她感到进入初中以来,班集体给她带来了快乐。她不再孤独,不再自卑,学习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语文、英语等学课在班中达中上水平。对她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除了班主任的努力以外,离不开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七、小结和启示
教育要坚持正面教育。老师应把微笑留给学生。老师热情的鼓励、由衷的赞扬,往往会成为学生自信的源泉。
要经常找学生个别谈心。个别谈心更易畅所欲言。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有些不宜在大庭广众面前说的话,千万不要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老师应该有开阔的胸怀,民主的作风,满腔的热情。这样在个别谈心时,学生才会给你谈真心话。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生活所赋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更重要的是铸就他们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品质,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对一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教育者应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凝聚效应、驱动效应、同化效应,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走出心理的沼泽地,鼓起理想的风帆。和学生一起创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责任心的表现,更体现了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心。
“为师之道在于慈”。
对学生,多爱一点,便会有更多的教育智慧,便会有更多的成功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