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解读走向教学设计
梁 韧
参加萍实业务学习感受最深的是来自安徽的全国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黄维陆老师谈《如何解读文本,进行教学设计》的讲座。这个讲座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有很大启发,能够帮助语文老师解决如何理解读文本,走向新的教学设计,这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基础和前提。
解读文本,首先要多角度思维,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每当拿到一篇文章,我们老师要多读文章,至少要以三种不同角色去读文本。
第一种,以读者身份去读文本,以读者的体验、理解和建构显现文本意义,在文本意义和情感的领悟中使人与世界融为一体。
第二种,以学生身份来读,“我”该从文中获得哪些信息,了解学生的基础,找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分析学生学习的困难。
第三种,以教师身份走进文本,深入领会文本的思路,洞察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写作背景,了解文本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意图,以及文中词语的用法。
其次,解读文本,要整体把握文本。要了解文章围绕着什么写了什么,对文章的大概内容进行了解,然后再去深入抓住细节去品味,将细节描写与局部有机结合起来,将文本与单元导读提示结合起来,了解文本的思路,明确文本的意义。
再次,解读文本,要细读文本,品读文本,多元解读。在结合时代背景,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再去细读品味。抓住文本中重点的词句细细品味。细读主要是对言语的品读,词语的品读,甚至是标点符号、留白变补白的品读,读出精彩中的空白。
假设教学设计犹如一座漂亮的房子的话,那么文本解读的元素就犹如房子的每一块砖或者建筑房子的各种材料。只有深入理解了文本,才能很好地设计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做好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围绕教学目的,学会取舍。面对解读所得的深刻而丰厚的内容,哪些是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中,这需要围绕教学目的来选择,需要老师对文本解读作教材化、教学化处理,对其进行梳理、重构、整合,再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
第二,围绕教学重难点,学会整合与重构。把自己的文本解读所得进行分类、归纳、去粗取精,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并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将各种单一的教学活动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每个板块围绕一个教学重难点,融合多种教学活动,在达成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第三,围绕单元提示、导读部分、课后练习,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应基于整体的思路,统领全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它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能引向对部分的深入探究,形成教学板块,寻找学生阅读的难点、关注点、动情点、课文的疑点、悬点等。
第四,围绕教学过程与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学习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与环节,有效地达成教学目的的,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总之,一个语文老师只要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文本,从解读文本中得到各种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实际情况,有创造性地去设计教学,就一定能够帮助自己从解读文本走向创新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