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现语文教学拔节的几点思考
——听贺剑英校长的《如何实现生命的拔节》有感
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 吴莉赟
讲座伊始,贺校长就让我们思考“你的拔节落脚点在何处?”,作为语文老师,有幸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最大的目标就是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所以我的这个落脚点肯定是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做一个真正学语文,“用母语教语文”的语文老师。从教12年以来,回顾这些年的成长,感觉最缺憾的是自己文学的功底不足,读书不够,站在课堂中常常缄默己口,言语苍白,少有丰富、纯正的文学味和语文味,因此诚惶诚恐中做了十几年的不合格的教书匠。
其实一路走来,有过无数次的机会和很多人都提醒过自己要静下心来读书,可就是没有去挤时间,还给自己找理由,到现在为止,“少读书、读书少”就成了我个人成长、专业进步最大的瓶颈。今天听了贺校长的讲座,再次触动了我读书的心弦。我不仅要为提升个人文化修养而广泛涉猎,更要为提高业务能力而专研教育教学专著,成为一个真正的“语文人”。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执教生涯中,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命要素,一种生存方式。
另一个最有感触的就是“文本细读”的一个小窍门,“天天带着文章读”,已故的潘克勤主任一句普通又富有深意的话,让贺校长践行多年,受益匪浅,也让我颇有感触。平常上课,常常会草草了事,拿着教参、课件代替自己思考,省时省力,按部就班地上课,也不会出现大的纰漏。现在想来,这样的课缺少灵动、生成的东西,师生交流少了,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自己成了典型的教书匠。但另一种情况是每回上公开课,我就会认真钻研文本好几天,充分占有资料,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学设计的构架也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走进课堂也是胸有成竹、富有灵气,自我感觉较为良好,学生反映就是最好的应证。两者相比,反思两种教学的情况,如果我一直如往常所为,如何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拔节?简直是天方夜谭,只能是徘徊在普通教书匠的道路上。考虑到工作时间和负担,我觉得今后可以在教学上作一些调整,坚持“一课一得”的策略,也就是常说“专题式教学”、“深度阅读”。每一课、每一单元抓住一个角度细读,根据文本、作家、技巧、语言等确立精读的重点,苏教版的教材就是这个特点,以往都没有好好的利用,都是孤立起来讲解课文。在讲深讲透中让学生从中有所得,能在类似的文本中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往的教学,往往样样都是重点,从概括内容、语言赏析、人物分析到主题理解等全面开花,学生就只能笼统地学、蜗牛式的成长,而专题式的推进、深度阅读就会使效果事半功倍。
肤浅的阅读,只能获得浅层的收获,深度品读文本,才能有丰富的收获。教师要在每节课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深度阅读。好的阅读可以洗涤人的心灵,深悟文本的内涵,达到个性化的理解。深度阅读的内容一般可以从知识、语言、情感、思维四个角度来选择,抓住主题、情节、文体、作家、重难点处、体裁、表现手法、语言等等来思考。
比如同一类体裁的文章的专题式教学:学生的文体意识非常淡泊,对于各种文体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等更是不知所措,而苏教版的教材很多单元都是按照各类文体来编排,所以在教学中不妨设计有关体裁方面的专题式教学,让学生对文体特点更加清晰。
又如主题、情感的深度阅读:现在的教材很多单元都是主题式单元,将有相同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形成单元语境,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提升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前后勾连,也可以引入课外相关主题的文章,进行主题拓展,激发学生寻找一类文章去比较阅读,既促进学生阅读,又能深入理解文本主题。
发展学生,成就自己,我希望和学生一起实现语文教学的拔节、生命的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