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发布时间:2008-04-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刚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课程的特点是充满思维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形成各种思维品质,而已形成的思维品质又会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很聪明,而另一些学生却不那么聪明,除了先天因素外,主要是他们没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作为学习数学的支点,因而学习数学比较吃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认知能力以思维为核心,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贯穿学习过程。所以,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实现数学启蒙,对学生学习数学相当重要。

我校在“九五”期间,数学组骨干教师参加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课题研究,“十五”时期,开展《网络环境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并获得常州市一等奖。可见,我校数学教师对于课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能力。面对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分析我校的数学教学现状,仍有一些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教师方面,还不能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与数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尚缺乏对目标全方位的认识和掌控,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出现和教法还显单一,呈现的素材尚缺乏创意,对教育主体的思维关注和训练还不够;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思维还不够敏捷,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严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还需要加强。因此,我校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以期通过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二、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即要求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

3.多元智能学说

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各种智能只是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个体间的智能差异是多元智力之间不同的组合而导致的,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

三、概念界定

1.数学思维品质:是衡量数学思维质量高低的指标,是数学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能力优劣的重要标志。本课题研究仅界定在本校数学领域内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创造性等。

2.策略:泛指为解决问题制订的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巧妙的计谋。本课题中指能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行为系统与相应方法。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一定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结合课外辅导和相应练习,采取稳步扎实的引导和训练措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切实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掌握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

探索各年级段学生应具备哪些相应的思维品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相应的评价方式。

五、研究内容

根据数学教学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标研究

1)学习、把握心理学中“思维”的相关知识,研究各思维品质的特性。

2)分析小学各年级段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制订相应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目标。

3)分析学生中存在的不良思维行为,制订矫正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研究

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数学的逻辑起点,把握知识的生长点,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设计精当的问题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常规要求,包括如何听讲、观察、表达、练习等。

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结合学生的问题探究,教给学生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2)在课外学习和练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研究

低、中年级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让家长认识到学生内在思维品质和外显思维行为的重要性,密切配合教师培养孩子良好的课外作业习惯和思维能力。

高年级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层次的精当习题和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有选择地或自主、或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提升思维能力。

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评价研究

1)教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和课外练习的及时评价,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和思考数学问题,掌握科学的逻辑顺序和数学思想方法。

2)构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评价指标,促进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文献研究、调查分析、个案研究、案例研究等。几种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交替,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根据实践的需要随时选择。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思维品质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信息。

2.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访谈、测试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掌握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获得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进行研究,做到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提高,及时收集、整理、积累材料,撰写案例及论文。

七、研究步骤

1.启动阶段(20082月——20083月):设计、论证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学习有关“思维品质”的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文献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实验班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构想并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20084月——201010月):采用多种形式分步深入开展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

1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20084月——20087月)

2)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20089月——20097月)

3)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20099月——201011月)

3.总结阶段(201012月):研究成果汇总,完成结题报告。

八、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发表有关课题研究的学术论文,汇编有关的论文集。

2.形成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本策略和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

3.由优秀课例构成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示范录像。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张惠芬(全面负责)

副组长:周刚、黄丽英(具体负责)

成员:沈晓锋、沈林武、陆建英、王贤、承国健、羌春霞、羌小霞、牟晨娣、须敏霞、顾幼芳、范建忠。

 

 

   

2008.2.29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