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陆中心小学教师评课记录
执教者姓名 |
陆建英 |
年 级 |
四(3) |
学 科 |
数学 |
执教内容 |
《找规律》 |
时 间 |
2009、11、20 | ||
评 课 | |||||
陆建英老师在“磨课”活动中,上了四年级的《找规律》,这节课体现了一下特点: 1、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找规律”这一课始,老师设计了拍手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在游戏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游戏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2、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内容具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的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学生去感悟、去体验。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已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发展。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例子,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一根木头锯3次,有几段?一根木头锯6段,要锯几次?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最后一题开放练习的设计,更是体现了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美和作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 评课者:黄丽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