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
2010.10.20 |
地 点 |
马杭中心小学 | |
活动类别 |
市级专项课题《构建以“两级交流”为特征的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研究》研讨 |
参加者 |
周 刚 | |
活动过程 |
一、听课: 1.赵红老师执教二年级《认识厘米》; 2.史丹宇老师执教四年级《找规律》; 二、评课: 1.两位执教者谈教后反思; 2.课题组成员针对研究目标、内容等进行评课研讨; 三、部署: 1.课题组组长钱新建主任谈如何开展该课题的研究; 2.课题组副组长马伟中校长部署本学期相关研究工作。 | |||
活动感悟 |
二年级《认识厘米》和四年级《找规律》这两节课以前也听过好几遍,两位执教老师一位是具有十多年教龄的成熟教师,一位是参加工作五、六年的潜力教师,从课堂展现出她们扎实教学基本功,相当好的驾驭课堂能力,加上课前的精心设计,呈现的两堂课无疑是精彩的,学生学得扎实有效。两位教师还针对该课题,及时作了反思:怎样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小组交流中教师如何参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怎样做到更有序?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但那些学困生怎么办?学生表述不够规范,究竟该达到怎样的要求才算到位?确实,课前设计、课中调控、课后反思构成课堂教学三部曲,及时、经常反思,既能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也能不断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实践、反思能力,提升业务水平。 对于该课题,说实在的,开题后曾研读过几遍课题设计,之后没有什么思考和实践,上学期参加一次研讨活动时,有翻来看看,会议上布置了一系列任务——反思自己的课堂分析现状,开展师生调查问卷理解相关信息,设计课堂观察量表开展观察记录等,但因为教学工作的繁琐加上本人的惰性,始终没有真正去思考和实践,更谈不上研究了。两天前勉强设计出学生调查问卷,在五、六年级几个班进行了调查,翻阅了解了学生的意向,还没来得及作细致的统计和调查分析,便匆匆参加研讨,当然心里没底。 听课我是很认真的,我坐在学生旁边,尤其关注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交流时的表现,所以评课时,我首先发言,主要谈了学生合作时的几个有待改善的细节:1.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把直尺放在一起看一看、比一比,再汇报发现时,一般五把直尺都归到一位小朋友手中,他在仔细地比较,旁边也有两位学生看着,但距离较远的两人就看不到了,老师可以让他们凑到一起或轮流着观察。2.学生到宝盒中找长 之后钱主任针对如何推进和有效开展课题研究谈了主要意见:阐述了课题内涵的思考——最本质的追求是“分享式课堂”(关注目标)和“两级交流”(关注形式),论及分享什么、如何分享、如何有效分享、课堂中强化分享意识等具体研究思路,要求全体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加强子课题观点的提炼、加强相互的交流,追求、求真、争辩、高效的研究。开展深入的实践研究、及时积累过程性资料等。 最后马校长对本学期的研究工作做了一些具体部署,并要求我校承担十二月份的研讨现场,这是对我校数学教学和课题工作的一次检验和挑战,必须认真、努力对待,适时展示学校的数学教学改革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