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思延展法
许多教育者认为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了解题后反思的良好习惯,就能很好地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学好数学。解题后反思是指解题后对审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与思考。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习他人经验,指导学生解题后反思,在反思中训练学生思维,发展思维水平。
如:“给你一段20厘米长的细铁丝做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做几个?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通过思考,有以下几种:
长方形 长 9厘米 宽1厘米 面积9平方厘米
长8厘米 宽2厘米 面积16平方厘米
长7厘米 宽3厘米 面积21平方厘米
长6厘米 宽4厘米 面积24平方厘米
正方形 边长5厘米 面积25平方厘米
学生做到这一步都停住了,觉得问题解决了,不再深究。如果这样,学生得到的仅仅是这道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思维并没有一个提高的过程。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反思:这道题里还隐藏着秘密,你有发现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长方形长、宽、面积之间的新的关系。“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与宽的差越小,面积反而越大。”“周长相等的情况下,正方形的面积一定比长方形大。”为了思维的再深入延展,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次反思:这条规律是不是只在这道题目里适用?学生通过举例、小组交流,得出了这是一条普遍存在的规律。解题后如此反思,既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也使思维得到了提高。
四、破思维定势训练法。
就是教师以一组一组的题目呈现,通过题组训练,打破思维定势的一种思维
训练方式。学生在用某种思维模式多次解决同类问题而形成思维定势后,再遇到相类似的新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机械套用以前思维模式的倾向,而且同一方法使用次数越多,这种倾向越明显。思维有了较多的定势,就会阻碍数学思维的发展。我常采用题组进行教学,选取的题型一般为基本题与变式题整体出现。
如基本题:甲车间一月份加工食品240吨,二月份比一月份多加工1/4,二
月份加工多少吨?
变式题:去年,甲厂收入比乙厂多1/5,乙厂收入1000万元,甲厂收入多少
万元?
结构变式题:甲车间一月份加工食品240吨,二月份比一月份少加工1/4,
二月份加工多少吨?
叙述变式题:甲车间一月份加工食品240吨,二月份如果再多加工一月
份加工吨数的1/4,就和一月份一样多,二月份加工多少吨?
通过这样的题组练习,训练学生思维,提高思维能力,使学生不因结构的定
型化而产生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