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十一世纪,人类已进入了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与衰,而国民创新能力的高低则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与落后。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这就赋予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新的使命,教育不仅应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教育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让学生有创新意识。那么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实施创新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呢?下面仅就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导课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新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实际,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寻找和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积极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
如一年级教学数与数的比较,判别大小,多多少,少多少这一节时,我利用我们班运动会上刚得“精神文明奖”这件事开头,引起学生兴趣与参与热情,为下面的提问和讨论提供了很好的氛围。我问:“我们班得这个奖容易吗?”学生陷入沉思,一会便异口同声地说:“不容易。”我问:“为什么呢?”同学们便饶有兴趣地议论开了,什么一年级有10个班,只有3个班得奖,7个班没得奖,3小于7,当然不容易了。通过这么一导一议,学生既受到了教育又通过讨论活跃了创造思维。我联系这样用小学生熟悉的常识导入,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教师的提问要有挑战性,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课堂每节课我都采用了提问的方法,不难发现课堂提问让学生发现问题的余地并不大。以前为了保证课的顺利进行,往往把问题提得过细,表面上看起来师生之间一问一答很紧凑,实际却很乏味。因为有些提问学生是在做机械的重复,并不能激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因此,提问的问题内涵要丰富,对学生有挑战性才有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问有挑战性才会激起学生征服与解决问题的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等四边形,我原来设计提出3个问题,(1)平等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有什么关系?(2)平等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平等四边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提问也会让学生积极思考,可它具有一定的暗示性,不能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推向深入。我最后只提出一个问题:“你发现原来的梯形和拼成的平等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个问题盖上面三个问题。这个问题给学生带来了挑战,远比细化的小问题要好。此是,教师只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的创造力会喷涌而出。果然,在小组交流中,学生们互相启发,每个人在相互配合中寻找答案,学生们找到了三组相等的关系。可以看到挑战性的提问使学生拥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间,同时每个人都体验到了发现的快乐,完成了自我实现。
三、练习设计要有创新,让学生拥有创造的空间。
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发展创新意识的极好机会,会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在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比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只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问学生:“你看到这个图形都想到了什么?”这样的练习留有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度,而且对每个学生都很适应。他想到什么就可以说什么,学生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长+宽)×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形成对知识持久而系统的认识。这样的练习在于教师给了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尽情的发展,使学生们去思维“想到些什么”,也激起学生到更多的领域去发现,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性发展。
四、精心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再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间上。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通过课外实践操作作业,学生的思维更能得以延伸。 因此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常设计这样的一些联系实际 ,操作性强的题目让学生回家去做。如为让学生体会相对多少的含义,我给她们留了这样的作业,用同样大小的4个杯子放上不同的水,再每个杯子里放入同样多的糖融化后,哪个杯子最甜?哪个杯子最不甜。话音刚落,孩子们便说开了,四种答案都有。我便对他们说:“回家做做实验吧。”第二天,还没等我问,他们便一口同声地汇报开了,同学与同学之间交流着实验体会,热情空前高涨,结果结论达到了罕见的一致。可见,布置作业也要有艺术性,避免简单枯燥,调动他们既动手又动脑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创造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手段,这样才会让学生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豪情,让我们的学生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