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之中。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与异他性,学生寻找问题的解决思路,是一个探索的尝试的过程,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一定正确,或者即使思路正确,其他同学(包括老师)也不一定能够马上理解、接受,所以课堂上对待一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思路,应当即时把握这一临场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让学生一起探讨,一起交流,共同解决。
二、培养思维的全面性
小学生在解数学题时往往有这么一种现象:对一些看似简单、但隐含着深层含义或含有附加条件的问题轻易作答,结果往往是错误的,原因是他们的思维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思维的全面性是数学思维中很重要的一种品质和能力:要善于抓住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全面地分析问题,不忽视细节。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都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全面性,如“四边形去掉一外角还有几个角”等。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与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创设思维的情境性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细观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只有设思维之境,才能让孩子享数学之美。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我们应该让他们觉得数学就这么简单。比如,“鸡兔同笼”问题是一道古典数学难题,老师在上课开始,可以采用孩子们喜爱的讲故事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材料有兴趣时,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增强,会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老师小时候,像你们这么大,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在这样神秘的故事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里,数它们的头共有5个,数它们的腿共有14条,有几只鸡?有几只兔?”在故事里老师特别强调“老师像你们这么大时还不会做这道题”,既显示解决此类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引起认知冲突,又促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愿意亲近它,并且努力解决它。
四、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得从小学教学抓起,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教学中,笔者重视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易于激发思维能力的环境和学习材料,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和教学氛围,在更大程度上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