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中思维品质情况分析研究
——德阳市实验小学三年级数学组
为配合四川省教育教学研究共同体关于“小学生计算学习中思
品质培养研究”活动的开展,也为了解我校三年级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现状,
一、调查对象
我校三年级八个班,本次参加测试4个班共255人,接受测试人数255人,所占比率100%,发放试卷和问卷255份,收回255份,回收率100%。调查范围广,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学生自测与问卷调查,调查获取的信息客观可靠,基本能反映我校三年级孩子计算能力的现状水平。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在计算能力方面,基本上掌握了万以内加法和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能对两三位数加、减(不进位、退位)进行口算,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对表内乘除法能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理解力较差。我校从一年级开始,就注意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注重笔算和估算的常规训练,但在1—2年级中进行简算和有关计算的思维训练较少。
三、数据统计
表一:小学三年级计算中思维品质自测试卷成绩统计表
年 级:三年级 统计人:尹焕林
发卷数:255份 收卷数:255份
|
A |
B |
C |
D |
E |
第一组题 |
47 |
25 |
114 |
|
|
18.4% |
9.8% |
44.7% | |||
第二组题 |
77 |
79 |
33 |
10 |
6 |
30.2% |
31% |
12.9% |
3.9% |
2.4% | |
第三组题 |
204 |
189 |
3 |
165 |
46 |
80% |
74.1% |
1.2% |
64.7% |
18% | |
第四组题 |
4 |
6 |
3 |
1 |
2 |
1.6% |
2.4% |
1.2% |
0.4% |
0.8% | |
第五组题 |
2 |
1 |
34 |
8 |
1 |
0.8% |
0.4% |
13.3% |
3.1% |
0.4% | |
总计 |
年级总分 |
年级平均 |
满分人数 |
最低 分数 |
未完成 人数 |
7565 |
29.7 |
0 |
2 |
252 |
表二:小学三年级计算中思维品质自测情况问卷统计表
年 级:三年级 统计人:尹焕林
发卷数:255份 收卷数:255份
|
A |
B |
C |
D |
E |
1 |
2 |
122 |
71 |
183 |
39 |
0.78% |
47.8% |
27.8% |
71.8% |
15.3% | |
2 |
54 |
29 |
187 |
121 |
162 |
21.2% |
11.4% |
73.3% |
47.5% |
63.5% | |
3 |
120 |
161 |
71 |
72 |
83 |
47.1% |
63.1% |
27.8% |
28.2% |
32.5% | |
4 |
134 |
141 |
24 |
21 |
96 |
52.5% |
55.3% |
9.4% |
8.2% |
37.6% | |
5 |
83 |
179 |
25 |
141 |
|
32.5% |
70.2% |
9.8% |
55.3% |
| |
6 |
7 |
155 |
63 |
31 |
|
2.7% |
60.8% |
24.7% |
12.2% |
| |
7 |
166 |
62 |
52 |
27 |
53 |
65.1% |
24.3% |
20.4% |
10.6% |
20.8% | |
8 |
27 |
86 |
91 |
206 |
114 |
10.6% |
33.7% |
35.7% |
80.8% |
44.7% | |
9 |
125 |
108 |
21 |
1 |
|
49.1% |
42.4% |
8.2% |
0.4% |
| |
10 |
5 |
250 |
简直不懂:第四大题 | ||
1.9% |
98.1% |
四、成绩数据统计信息分析
从调查中收集到的信息得出:
1、估算能力比较差。
第一题 估一估,把算式结果填在相应的圈里。A、B、C三小题正确的人数和正确率分别为47人,18.4%;25人,9.8%;114人,44.7%。从数据中看出,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能力不强,理解题意能力较差,又因为题中出现多位数除一位数以前未学过的知识,导致出现的问题较多。如很多学生对估算的理解较差,把估算当做笔算,在测试后的学生谈话中,几位同学都说到“200÷3、600÷
2、理解题意能力不强,简算方法掌握较差。
第二题用两种方法计算。A、B、C、D、E五个小题正确的人数和正确率分别为77人,30.2%; 79人 ,31%;33人,44.7%;10人,3.9%;6人,2.4%。这是由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模仿性强,学习方法不灵活,几乎是老师怎样教就怎样学,计算方法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差,由于人教版教材中1-2年级中未出现简便算法的教学,可
3、计算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
第三题 选用最合适的方法计算。数据显示此题的A、B、C、D、E五小题正确的人数和正确率分别为204人,80%;189人 ,74.1%;3人,1.2%;165人,64.7%;46人,18%。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A、B、D三题是学生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来计算的,掌握的情况较好,但从阅卷过程可以看出,学生计算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如238+197、446-258两道题中,100%的同学选用列竖式计算,在142+57-32中,99.2%的同学选用列竖式计算,两位同学选用了其他方法。C、E两题因未曾学习,只有极少数同学完成。
4、思维训练,似曾相识
第四、五大题属思维训练。第四题的A、B、C、D、E五小题正确的人数和正确率分别为4人,1.6%;6人 ,2.4%;3人,1.2%;1人,0.4%;2人,0.8%;第五题的A、B、C、D、E五小题正确的人数和正确率分别为2人,0.8%;1人 ,0.4%;34人,13.3%;8人,3.1%;1人,0.4%。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少接触思维训练和数奥方面的知识,老师在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缺少力度。在问卷调查和学生谈话中,有97.6%的同学谈到从来未练过或见过第四题这种类型,也看不懂题意思;有50%左右的同学见过第五题这种类型,知道题的意思,但不知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只能尽量用凑的方法,加上考试的时间很短,根本完成不了。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本次检测结果来看,学生计算能力总体水平很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自测内容与教材内容有距离。我校选用人教版教材,从1—3年级的内容编排上来看,目前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能较熟练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能对两三位数加、减(不进位、退位)进行口算,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对三位数乘、除一位数还未学习,自测题出现了7道三位数乘、除一位数的计算,90%左右的得不了分,教材中涉及简算教学的内容很少,自测题中二、三题就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和技巧性。
2、学生计算方法单一,知识面狭窄。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赖性强,对老师教过的知识和方法掌握较好,但学习方法较死板,基本上处于老师怎样教就怎样学、用,对未学过的知识容易出现畏难情绪,缺乏变通性。平时学习中练得少,见得少,知识面狭窄,特别是思维训练和数奥方面的内容更是缺少训练。在调查中,有70.2%的同学计算时选择老师教的方法;有80.8%的同学认为本次自测题很难,老师没教过;有98%的同学对第四题简直不懂,从来没见过。在学生访谈中,有85%左右的同学没有进行过课外拓展练习或数奥训练。
3、计算速度慢,理解能力差。从调查中发现,有98.8%的同学未完成自测试卷,有74.1%的同学只完成到第三大题。从平常的练习中常常发现,学生在计算时的“质”和“量”存在较多问题,多数同学速度很慢,这是对计算的算理理解不透和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不强有关。从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在考试过程中,部分同学出现紧张、反应迟钝等现象。有同学说本次考试是竞赛,心情很紧张,拿到试卷后,当看到第四和第五题这些从未见过的题时,看不懂意思,脑袋一下子就蒙了,做题时也就稀里糊涂了;有同学对第二题中“用两种方法计算”理解不清,认为两种方法就是一种竖式计算,一种脱式计算,做第三题时,题目要求选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不知道“合适”是什么意思,想了很久才动笔。
4、老师对新教材元素把握不够。
本次测试后,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了解到,我们老师对新课标的精神在计算教学中把握好很难。几位老师都谈到:新教材在老教材的基础有比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题量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而在新课改教学中,我们认识到了原有教学模式的局限,大张旗鼓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计算教学中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 “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而减少了很多必要的练习,导致学生计算的能力不如以前娴熟。从本次检测的内容看出,全省各地使用教材的版本可能不同,教材内容有差异,如果我们在计算教学中只按书本知识教,不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不深挖教材,不进行拓展练习,要想学生在计算中做到“准、精、快、活、新”就很困难了。
教学建议:
1、注重口算练习,提高计算的敏捷性和方向性。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技能之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尤其是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首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它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必须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其次,要熟记使用频率高、规律性强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有关数据,如:分母是2、4、5、8……的最简真分数化小数和百分数,提高了运算速度和正确率。再次,要熟记1π-9π的数值,便于教学《圆》与《圆柱、圆锥》这两个单元的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要求口算准确、熟练、灵活。当然,口算技能的形成,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训练实现的。(1) 课前2—3 分钟口算。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每节计算课前进行2—3分钟口算练习,形式活泼多样,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可以直接笔答,规定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题目,数量可以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也可以视算,即教师出示一题目,学生看着题目写出答案;还可以听算,即教师只报题目,学生说出答案。(2) 进行针对性练习。口算训练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课堂练习,提高计算的实效性和灵活性。目前的数学课堂,在情境引入、算法多样化上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往往是前松后紧,匆忙收场,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有的甚至下课铃声一响,教师才布置练习,导致练习不到位,所以有必要加强课堂练习。(1) 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 “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计算课用5—8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进行纠正。(2)提高练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首先,要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练习形式多样,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适合学生。教材上的、教师、学生设计的题目都要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在练习时添加些新颖活泼,诸如小竞赛、小游戏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3、加强估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在当前,估算对学生的正确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同时,估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回顾、分析、判断的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例如12×5÷12×5, 计算常有学生得出等于1 的结果。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观察算式时,要从算式的整体着眼,不能受算式的细节(数据的特点)影响,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5、加强教师自身学习。不仅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更要学会思考,思考有益于教学,有益于思想的前瞻性,让课改精神在教学中落实、开花。
附:学生访谈记录
问题1:你喜欢上计算课吗?你觉得数学的计算内容学起来很容易吗?
A生: 喜欢,我觉得计算很简单。
B生:喜欢,但我觉得上计算课有点枯燥,一节课都在算。
C生:不喜欢,因为计算用的时间多,数字越来越大,老是出错,经常在改错,恼火得很。
问题2:你学习计算时需要家长辅导吗?你参加过校外辅导(比如请家教、上提高班、奥数班等)吗?平时老师专门辅导过你吗?
A生:我爸爸、妈妈在家里天天让我练习口算和计算题,还让我上数奥班,在学校里有时老师也让我们做点很简单的思维题。
B生:在家里爸爸、妈妈有时要辅导一下,他们对应用题辅导时间多一些。
C生:我爸爸、妈妈是做生意的,他们平时很忙,作业不管我。
问题3:平时,你和你的同学对计算有兴趣吗?都喜欢做计算题么?
A生:有兴趣,特别是简便方法的计算我很爱做。
B生:有一点,只要数字不大还可以。
C生:不太喜欢,计算烦得很。
问题4:你觉得这次测试的计算题难不难啊?平时做过这样的题吗?
A生:有点难,第四大题我没见过,理解不了意思,不知道怎样做。
B生:很难,第四、五题搞不懂,没有做过这样的题。
C生:难得很,只做得到几道计算题,其它都做不来。
问题5:平时做计算时,老师怎么教你就怎么算还是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A生:一般情况下,我都按老师教的方法,有时我也喜欢用自己的方法。
B生:老师教的方法,很少用自己的方法。
C生:老师教的方法。
问题6:平时你做的每一道计算题,都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的原因吗?比如今天的题,举个例子说说。
A生:知道。比如第二大题,题中要求用两种方法,就是有一种用简便方法。如计算43+13+17时,先算13+17=30,再算43+30=73,就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简便多了,这种题我做过很多。
B生:知道一些,一般都是老师怎样教就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算的原因好多时间都不知道。
C生:做计算时,我都按老师的方法。今天的题好难喔,好多题都不知道怎样算,比如13×4×5,老师没教过,我当然不知道怎样算。
问题7:对第五大题(3)小题7□7□7□7□7=70,老师想请你说说做这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A生:这学期老师教过用4张牌凑24的方法,这到题和它有点相似,我也用凑的方法,先想7×7=49,再用3个7凑21,一下子就算出来了,这道题有点简单。
B生:太难了,我想了一下就放弃了。
C生:就是难,交卷时我只做到第三大题,根本就没看见这道题,也不知道怎样做。
学生典型解法:
1、 用两种算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A、43+13+17
方法一:43+13=56 56+17=73
方法二:43+17=60 60+13=73
方法三:13+17=30 30+43=73
方法四:3+3+7=13 40+10+10=60 13+60=73
C、13×4×5
方法一:13×4=52 52×5=260
方法二:13×5=65 65×4=260
方法三:4×5=20 13×20=260
方法四:13+13+13+13=52
52+52+52+52+52=260
2、按要求在方框里填出合适的运算符号或者数字,也可以添加括号。
D、□□3×□=□□5
方法一:113×5=565
方法二:103×5=515
方法三:3×3×5=9×5
E、3□8□÷□=□□9
方法:(3+87)÷2=5×9
(注:D小题方法三和E小题,学生思维灵活,不受常规思维的束缚,方法独特,让人叹服。)
(德阳市实验小学三年级 尹焕林 谢梓铃 魏群芳 邓琴)
联系方式: 邮箱dy1683@{域名已经过期}
学生答题典型思路和心理因素访问记录
刘诗妮:女,3(5)班学生,做完了一、二、三大题,全对。得了60分。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敏捷。
师:为什么后面两道题没有做?
刘:时间不够,我做完前面三题,还在想后面的题,时间就到了。
师:前三题中,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商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没有学过,你怎么会做?
刘:在放暑假时,爸爸已经教了我,所以会做了。
卢青青:女,3(4)班学生,一题做错了一道,二题只作对了一道,三题只做了一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成绩好。
师:这次测试为什么有这么多题没有做?
卢:我想复杂了。第二题和第三题,先写算式,再用文字写出计算过程。
师:那为什么第二题和第三题都只做了一道题?其它的题没有做?
卢:我害怕做错了,就没有做其它的题了。
师:第四题和第五题为什么没有做?
卢:第四题我不懂意思,第五题我正在想,就下课了。
岳振宇:男,3(4)班,第一题全对,第二题只做了A、B、C三道,全对,第四题做了A、B、D、E题,都对。第四题和第五题没有做。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但学习纪律性不强,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
师:为什么没有做第二题的D、E两题和第三题的C题?不会做吗?
岳:会做,我只要看到数字大的,就不想做。算起来麻烦。
师:第四题和第五题为什么没有做?
岳:第四题不懂意思,第五题觉得麻烦,就不想做。
师:第一题的600÷21是怎样想的?
岳:我先想60÷21的得数比3小,那么600÷21的得数就比30小。
周亦迅:男,3(4)班,,第一题只对了两个,第二题做了A,B,C三题,只用了一种一种方法。第三题做了A、B、D、第五题做了C题,对。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老师讲过的都会做,思维能力一般。
师:为什么第一题只做对了两道?
周:我只会算7×7 ,3×13 ,21×3,153-109。
师:为什么把7×7填在了B圈,把3×13填在了C圈?
周:我填的时候看错了。
师:第二题为什么只做了A、B、C,并只用了一种方法?
周:D和E我不会做,我以为连起来算是一种方法,分开算有又是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