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拼搭》教后反思
今天上《有趣的拼搭》,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上实践活动课是值得期待的,他们好动的本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张扬。对于教师来说,上这样的课是最痛苦的。上这一堂拼搭课,包含滚一滚、推一推、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等几个环节,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具学具,但是又不能太多,就怕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
基本的思路是既要简单又要充分,这样才能保证必要的操作活动,又尽量减少玩性。我让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学具袋中都有,有的小朋友弄丢了就自行准备一些)。
【演示、实践、课堂教学的艺术组成】
今天的几个实践过程没有全部请学生来实践,在参照教学用书的基础上我先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四个物体同时滑下来,哪个物体最先着陆,小朋友很容易想到是球,实践演示后请小朋友说说为什么球和圆柱容易滚,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衍生出平面和曲面的概念。从不同高度滚下会怎样呢?第二次的演示进一步完善认知。
堆一堆我请小朋友上来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当然意外情况是上台的小朋友将圆柱竖起来堆,回答的时候竟然有大半的小朋友说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容易搭,对此,我觉得首先应该肯定他们的初步感知,在怎样才叫容易这个问题上我进行了简单的演示,长方体、正方体无论用它的哪个面搭都能完成,圆柱只能用它的上下面才能搭成。所以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时我们就说长方体、正方体更加容易搭,圆柱也能够搭但只能在一个面上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深化。
摸一摸的环节全体小朋友都进行了参与,每个小朋友都摸对了——这样的难度显然不够,我是采用谜语的形式说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几个特征。如摸球的时候我就说“圆圆物体不长脚,没有脚来四处跑。”虽然编得还不是很顺畅,但是总算学生感兴趣,也就达到了我的目的。
搭一搭最乱,小朋友根本不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更有的小朋友根本没有带全学具,有的小朋友不肯与他人合作,总之比较难控制,只能简单的让小朋友动手实践一下。
【知识、技能、眼高手低的情况最为常见】
在完成书本数一数的时候,对于承载物体的小木板很多人没有数出来,其它的内容还是能够理解的,《一课一练》上的题目问题就太大了,搞得头痛不已。小朋友并不是不会数,也不是不认识,而是根本不知道题目的要求是什么(读给他听还常常找不到题目在哪里),不知道数字应该写在哪里。总之,几乎没有小朋友完全填写正确,全班校对了一下作业,收上来还是不如人意,没办法,只能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订正,这就是一年级小朋友改作业的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