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设计
郑陆中心小学 张惠芬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0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一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规律:
同学们,老师会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说,……
你知道老和尚说什么吗?
你怎么知道的呢?
指出:对,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是这样依次不断、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看这一幅图:
二、观察场景,体验有序:
引导:这些物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的。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全班交流三种物体排列的规律时,让学生一边指图一边说。
三、自主探究,体会策略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
2、全班交流。
(1)画图的策略:用○表示蓝花,●表示红花,那么这15盆花可以这样表示:○●○●○●○●○●○●○●○ ,所以第15盆是蓝花。
(2)例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发现:单数盆是蓝花,双数盆是红花,所以第15盆是蓝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提问:为什么把2盆花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是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是蓝花呢?
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3、引导比较:对于这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感知计算策略的优势。
四、独立尝试,优化方法
1. 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追问:“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1)放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体验例举方法的局限性。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每几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
17÷3=5(组)……2(个)
余下的两个是什么颜色的?和每组的第几个颜色相同?,
第18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18÷3=6(组)
没有余数说明什么?(正好分了五组,最后一个是第五组的最后)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如果问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呢?进一步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解答。
强调余数与红旗黄旗的对应关系。问:余数是几时是红旗?黄旗呢?
余数是1、2是红旗。
余数是3及没有余数是黄旗。
五、巩固练习,掌握策略
1、 练一练第1、2题,小组自由练习,集体交流评价。
2、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先圈一圈,再算一算,集体交流评价。
4、练习十第(1)题。指名交流回答,找出规律。
六、总结全课、拓展升华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在这堂课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重点是什么?能否告诉同学们?
快下课了,老师再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说,
你知道老和尚会说什么呢?你怎么知道老和尚说的是这句话,你从那里判断出来的。(学生可能会接着重复说)这是老师接着讲:
这时,老和尚说:今天开会,庙里老和尚排队,五位长老排在前五个,后面按照2个大和尚1个小和尚的顺序排列,请问小朋友,第100个是大和尚还是小和尚?(让学生思考,可以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不能只看一句话就判断后面是什么?一定要看有规律地重复几次才能类推后面的内容。(关键是找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