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苏教版(义教课标数学)四下第70-71的例题以及72页“想想做做”的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到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每桌准各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人准备一张自己学号的卡片。
设计理念:通过竟猜、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文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智力竞猜 引入新课
1、让学生进行“智力竞猜”——春暖花香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部分学生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孙子、爸爸、和爷爷)
2、孙子、爸爸、爷爷的名字分别是张红,张东、张伟。请学生以张东为中心介绍—下三个人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出张伟.是爸爸”,“张东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准的儿子”。
3、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同学们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类似的依存关系——倍数和因数。
二、操作发现 理解概念
1、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
2、请学生汇报不同的摆法,以及相应的乘法算式。
3、让学生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学生指出: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4、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然后同桌的同学再互相说一说。
5、让学生仿照说出6×2=12和12×1=12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6、学生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可能会出现0×( )=0的情况,借此向学生说明我们研究因敷和倍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7、练习:想想做做 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1×4=44 15÷3=5 9×8=72 12×5=60
三、探索方法 发现特征
1、找一个数的倍数。
(1)让学生找3的倍数,比一比谁找得多。
(2)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得出3的倍数可以用3乘连续的自然数1、2、3……,3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写3的倍数时要借助省略号表示结果。
(3)找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引导学生观察3、2、5的倍数情况,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说明:让学生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在学生汇报后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的有序思考,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一个数倍数的特征。
2、找一个数的因数。
(1)联系板书的乘除法算式观察思考12的因数有哪些,井想办法找出15的所有因数。
(2)学生独立思考,明白根据一个乘法(除法)算式可以找出15的两个因数,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条理的“一对一对”说出15的因数。
(3)用“一对一对”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可能有的学生根据乘法算式找的,也有的学生是根据除法算式找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4)引导学生观察12、15、36的因数,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都是1,最大的都是它本身。
四、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并且探索了求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想不想检查一下自己掌握得如何?
1、“想想做做”的第l题。学生表述后强调哪个是哪个的倍数(或因数)。
2、“想想做做”的第2题。学生填好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表中的“应付元数”其实都是什么?表格中为什么用省略号?
3、“想想做做”的第3题。学生填好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表格中所有数都是什么?这个表格中为什么没有省略号?
4、游戏——“找朋友”。让学生拿出各自的卡片,找出自己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
五、自我梳理 探索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向你的同伴介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