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面积的计算》并非新内容,其推导过程也与以往类似,本周恰好轮到我上公开课,如何顺利上好这节课,让我费思量!
我开始钻研教材,课本上的要求是:先拼一拼,求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每个梯形的面积,在小组里交流,再填写下表。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完全相似,同样是先出现表格,再出现讨论题,而且这三个讨论题与前面的如出一辙。翻看教参提示:“操作、测量、计算和填表时,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自主完成。分析和讨论的重点要放在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上、下底的关系上。交流时,要指导学生尽可能准确、完整地描述推导过程。”那就是借用前面学习的积累,让学生拼一拼填一填,自主完成对梯形公式的推导。按照这样的基本要求,学生似乎也能达到,但是课本上的表格却很难看得明白,它比前面三角形的面积多了一格(梯形出现了上底和下底),而且表格已经改为竖式的,难度大了。经过反复思考,我设计了更为合理和方便的表格,如下:选出剪下的梯形拼一拼,看哪两个能拼成平行四边形,两人合作填写下表。
第一组: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
底/cm |
高/cm |
面积/cm2 | |
|
|
| ||
梯 形 |
上底/cm |
下底/cm |
高/cm |
面积/cm2 |
|
|
|
|
第二组: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
底/cm |
高/cm |
面积/cm2 | |
|
|
| ||
梯 形 |
上底/cm |
下底/cm |
高/cm |
面积/cm2 |
|
|
|
|
第三组: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
底/cm |
高/cm |
面积/cm2 | |
|
|
| ||
梯 形 |
上底/cm |
下底/cm |
高/cm |
面积/cm2 |
|
|
|
|
通过拼一拼,填一填,你们发现了什么?(如果有困难,可参照P19页问题提示)
课前布置学生剪好这六个梯形,并且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按惯例是要填写相关空白处的,因考虑到填表难度大,故没作具体的部署)。早晨进教师随手翻看了六位学生的课本,只有一位学生是完全填写正确的,错误的原因有这两类:一是根本看不懂表格和要求,填写混乱;二是找不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对应关系,梯形的面积更错;三是知道三组对应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但梯形的面积全部错误(不知道是数方格的还是计算或估计的)。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我提供的表格两人合作,边操作边填写应该没有什么大困难。再细细分析,这科学合理的填表顺序应该是这样的:首先选两个同样的梯形拼一拼,然后数一数这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计算出面积,填入表格相应空白处,其次是数一数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填入空格,最后根据梯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去填写梯形的面积。学生会按照我这样严格的程序去思考和填表吗?是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填写,还是引导着他们步步为营?最后决定还是让他们去填写,遇到困难或差错,在组织交流时,再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逻辑步骤去思考,更能体现我这个教师的主导作用。
那如何设计才能有新意,才能有亮点,如何把握导入和结尾呢?
为教学的顺利和学生表述的连贯,有必要在探究新知前复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如何设问呢?最简单的莫过于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最后说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样也能搞定,但是没有了具体的习题为依托,显得空洞呆板,完全成了公式推导的背诵,不可取。那就干脆出示两道图文习题,先口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说公式,然后口答三角形的面积和公式,最后说推导过程,这样有了具体的习题,显得充实些,但是却过于朴素,可以说没有半点新意。那怎样将习题适当增加难度,或里变式呢?到底怎样改进才更能吸引学生
在草稿纸上经过反复的试画和思考,从折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到再折为三角形,最后打开成为梯形,这样不错,将三者融合在一起了。但贴在黑板上折来翻去也麻烦,不如在课前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改为三角形,最后再改成梯形。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将平行四边形画成竖立的,即
先让学生口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说出计算公式,同时板书公式,为后面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作铺垫。接着在平行四边形里画一条对角线,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口答三角形的面积和计算公式,再说推导过程。最后擦去对角线和下面的直角三角形,将高的虚线描实,成了什么图形?(梯形)你能说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这样从复习上底、下底、腰和高入手,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石。在实际教学中,顺利、自然,在变与不变中,既方便学生叙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引入新课。
完成教材后面的简单习题后,怎样增加难度,挑战学生的思维呢?因为运用公式死套,根据现成的信息列式计算是缺乏思维含量的。而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就是直角梯形,当竖立放置时,老师不提醒学生注意,他们便分辨不清上底、下底、高还是腰,对,就利用课前的那个直角梯形,难一下他们!于是在解决课本习题后,便让学生试求这梯形的面积。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梯形(黑板上),怎样求出它的面积?
生1:(5+10)×5÷2
生2:(5+10)×10÷2
师:是这样吗?有没有问题?
生3:还要量出一条上底的长度。
师:哦,缺少条件,老师给补上,现在能计算了吗?
生齐:能够了!
师安排两名学生板演并齐练,结果板演的两位学生都一次做正确:(8+10)×5÷2!
师:为什么不用(8+10)×7÷2?
生:因为7是梯形的腰,5才是梯形的高。
师:为什么不用(7+5)×8÷2?
生: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8和10才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最后,我布置了课后作业:我们学习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拼一拼推导出了计算公式,而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曾用一个三角形“以盈补虚”创造出面积计算的公式,那你们能否运用一个梯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呢?留给他们课后去试一试,说不定会带来新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