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反思
尽管用“东、南、西、北”或“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也能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里呈现的只是一种定性的描述,此时物体所在的位置是模糊的,不具备数学上对物体所在位置进行定量描述的“量化”要求。而角度这一参数的加入,使得方向既有质的描述,(如大体在哪一方位)又有量的规定(如北偏西45度),物体相对于观察点(参照物)的方向被唯一确定下来之后,但这还不够,相对于观察点而言,同一方向上的点具有无数个,唯有再加上“距离”这一新的参数,物体的位置才可能被最终唯一确定。整节课,在层层推进的教学中,我也注重引导学生逐步体会这一“量化”的思想,从而真正从内心深处理解并接受这一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由于在课前不断研究教材,又让学生进行了预习,所以整节课下来,效果较好。
改进:
1.细节:(1)量角还应作进一步的示范。(0刻度线与南北线重合,北偏东,则半圆朝向东)(2)在量角和量图上距离后,要让学生把数据标在图上,更加清楚。
2.深入:在例1的练一练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比较,在对比中促进学生实现对新旧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内化,如:“和以前只用方向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相比,今天学习的确定为位置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方法更精确?”“今天学习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以前用‘数对’的方式确定位置,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联系?”这样的思辨,可以帮助学生跳出本单元知识的“小圈子”,而从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关照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所获得的认识自然会更深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