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了有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然后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主动的构建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呈现的独创性
本课要求学生统计随机性内容的方法,于是,利用统计1小时里面从学校门前的马路上开过去了多少辆客车,多少辆轿车,多少辆卡车,让学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有效统计各种车的辆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
二、探索的自主性
实践证明: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构建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认知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由于统计实际生活中的随机性内容在教室里不便开展,于是,利用学具盒里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小图片,让学生统计各种形状的学具图片各有多少个?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用已有的经验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通过观察、讨论、分析,自己探索出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有的把图片分类记录,有的用竖线表示图片的张数,有得则用打“√”的方法记录图片的张数……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动手将图片的张数统计出来,亲自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纳的思想得到了发展。
三、数学的实用性
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本课练习根据调查班级里喜欢哪种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数学的注意力,通过对人数的统计和分析,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了数学的价值。
但是,在这节课中,我没有很好地体现小组活动。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有点像走过场一样,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