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是一个特殊的数,既是计数的结果又是计数单位。在计算中以10来进位和退位时,所以单独安排了这一节课。从我的实际教学来看,基本达到了原来所定的教学设想。本节课的设计我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用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去组织学习。反思本节课我体会比较深的是:
第一、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教学中特地安排了数字娃娃郊游,生活中的数,并用10来说一句话,神七发射前的倒计时,游乐场等一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数概念的理解,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二、通过读数和写数,引导学生掌握0—10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像和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所以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主题图上,充分利用主题图所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然后从中抽象出数10。这样的设计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第三、10是计数单位,但在本课不够明确。因此我特地设计一个“让学生通过小棒表示10,把10 根小棒扎成一捆”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1个十和10个一之间的关系。这样提前渗透计数单位十的意义,并为20以内数的认识打下基础。
第四、在教学10的组成时,我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摆、说、记等活动,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在不断的交流中,使思维得到碰撞,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从无序到有序。
另外在具体操作中,我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整节课没有体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教师的引导还不够到位,以至于学生目的不明确。
第三、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够丰富多彩,只流于口头表扬。
基于以上认识,我作了一些调整:
一、在引出课题时,便提问:对于10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或者是小朋友,请你说说我们要来学习10的哪些知识呢?然后再从“认10、数10、比10、分10和用10”这几方面去展开教学,这样既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而我在本节课中未能体现这一理念,所以我在分10这一环节调整为让学生先用10朵小红花,两人合作,一人分一人记,再汇报交流。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得到了10的不同组成,不仅提供了学生合作机会,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对“游乐场”这个活动的引导我想改为出示项目后,问学生:你想玩什么?现在我们都有10元钱你想怎么玩?这样可以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思路,学生用10元钱可以玩两样,也可以玩3样,4样。如果有的学生10元没有用,我还可以趁机追问;还剩几元?这样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同时也体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