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第二课时,关键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分析和思考,再决定用什么方法进行解答。例5呈现的是制作一个玻璃鱼缸需用多少玻璃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要弄清楚应计算这个玻璃鱼缸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二是要能根据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合理计算这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出示这一例题以后,我就让学生讨论:要我们求什么?学生不难发现:是求五个面的面积,因为“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再让学生说出:是求哪5个面的面积?
然后我告诉学生: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除了玻璃鱼缸以外,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还有哪些物体求表面积的时候只要求其中的几个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举出了很多例子:粉笔盒、游泳池、落水管……并分别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体应求哪些面的面积。
接下来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解答,选择学生板演不同的解法。有三位学生的解法分别是:
(5×3.5+3×3.5)×2+5×3
5×3.5×2+3×3.5×2+5×3
(5×3.5+3×3.5+5×3)×2-5×3
先请三位学生分别说说这三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我特别肯定第三位同学的解法,欣赏他是因为这位同学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打开了解题思路,接着,我又设疑:“其实,这道例题还有一种解法,你能想到吗?”学生积极讨论,但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我拿出一个长方体模型,我介绍把长方体的四周看作长方体的侧面,如果把长方体的侧面展开,连成一排就成了一个大的长方形,(演示:把覆盖在长方体侧面的纸展开)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呢?你能一下子算出这4个侧面的面积吗?很多同学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用鱼缸的侧面积加上底面积的方法完成了计算:
(5+3)×2×3.5+5×3
引导学生发现:(5+3)×2是长方体的底面周长,用底面周长乘高就可以求出长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
这一种解法得到了不少学习优秀学生的支持,在下面的巩固练习中,有一部分学生就喜欢用这种方法求一周四个面的面积。
用底面周长乘高的方法来计算长方体一周的面积之和,是本节课学生思维的一个亮点,特别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解答。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同学都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