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相对比较弱,而学生生活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课堂伊始,我利用事先布置学生们测量好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的数据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从中选取恰当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就如长方形的周长的教学,在我们大人看来,只要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要求它的周长就直接把数字代进公式里既简单又轻松而且还省时。但是学生却舍易取复杂,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都喜欢运用把四条线段加起来求周长,而我们通常认为最简单的方法(长+宽)×2学生都不乐意用,就是让他们把公式背得滚瓜烂熟,往往在计算过程中不是忘了小括号就是忘了乘2,更离谱的是有的学生竟然就用长+宽,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对求长方形计算方法不理解,没有经历探究过程。针对以前教学中的失败,本次教学中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先让学生交流发现篮球场的周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动手计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然后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说出了四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 1)、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2)、长+长+宽+宽=长方形的周长
( 3)、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 ( 4)、(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其中第4种方法部分同学理解有困难,但把长方形的周长分为两组,一组有一条长和一条宽组成,这样的2组就是长方形的周长。这样讲解学生容易理解。
三、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出了四种计算方法,然后问学生: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你喜欢哪一种方法。最后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体会方法的简便。这节课我没有把公式强加给他们,而是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运用自己想出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只有在熟练的基础上,学生们才会选择最优化的方法,掌握才会更牢固,这才是教学最需要的。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从学生的口语表达来看,我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指导不够,以至于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
2、学生用(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周长时,因为没出现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的列式计算出现问题,分步解答后问题得到解决。
总之,课堂是一面镜子,它会折射出课堂教学中的完美和不足,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认识与实践,我们就能在认识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郑陆中心小学 沈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