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分》一课,课后我对自己的授课做了一番思考。这一课的教学,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教学都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特别是课前准备,不但要认真研读教材,还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设计教学,而且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教学预见性,要预想教学的每个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预期效果。整堂课与预期的大相径庭,主要是上课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合理。但其中也有值得回味的地方。
一、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在活动中感知。
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了很多次活动:
(1)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呢? 要求同桌一起找一找,说一说。
(2)提问: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小格吗?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或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谁的方法又清楚又快!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出钟面上的小格,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使学生主动掌握了新知;
(3)时针经过了多长时间呢?拨钟,考考你的同桌。
(4)边拨边观察:分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时针走了几个大格。
(5)短短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想一想,做一做……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重量单位一样可以借助具体事物感知,它比较抽象,而这些活动是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讲讲演示过程,让学生的眼、耳、手、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组织交流,让思维进一步提升。
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交流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一起来感受一下。”
(1)分组实验: 第一大组做口算题,第二大组做眼保健操,第三大组写生字,第四大组数脉搏。教师计时。
(2) 提问: 谁来说说1分你都做了什么?
(3) 小结:你看,我们用1分能干这么多的事情,所以同学们要珍惜每1分钟的时间。
这里通过活动交流 ,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了1分有多长,初步建立了1分时间长短的观念,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1分时间虽短,但也可以做一些事情,要珍惜每1分钟。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课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内容直观具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利用钟面、图片等常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课堂动静结合,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出钟面上的小格,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使学生主动掌握了新知;通过让学生动手拨钟表,以及进一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既探索出了“1时=60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对于教学中的不足,我觉得最大的就是预见性不强,对所可能发生的事情绝对不能心存侥幸心理,课堂的应变能力也要强,随时准备应对突如其来的状况,要做好几手准备。觉得自己引导的话还是太多了,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尽量去说和做;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还是比较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