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 实 中 的 大 气
——观徐卫国老师的《乘法分配律》有感
今天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感觉颇为朴实,但平凡中又见大气,着实有名家风范。
《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运算定律中比较难的一则内容。我刚刚教完不久,于是我也乘此机会把自己的教学过程与徐老师的进行比较,从中吸取名家风范,以填补自己在教学中的缺憾与不足。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这课开始,徐老师创设了给员工买衣服的情景,并且一直贯穿于整堂课,其中蕴含了这一册教材中的《搭配的规律》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又复习旧知,达到新旧知识的有效链接。学生根据这些生活情境列出很多算式,接着又让学生写一写上面这种类型的算式,并寻求不同的解释和交流,最后用符号来表示所有的算式,归纳出规律。这是把生活模型转向数学模型的一个过程。然后通过提问“你怎么说明你写的算式是相等的?” 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利用不同的生活情境解释数学模型的合理性,如有的利用上衣裤子、有的利用黑羊和白羊来解释自己的算式。这样既考虑到了不同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掌握程度,又通过语言表述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同时实现了数学模型回归到生活模型。
整堂课,徐老师给我的印象就是话很少。但是课结束后却会发现整堂课都是那么的流畅,紧密。徐老师的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简单但不简约,智慧、灵动、大气,我由衷地为徐老师独到的设计而拍手叫绝,借用朱乐平大师的一句话就是:徐老师在课堂上不是不说话,而是说的少,他都说在了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