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向学生传达的是一种模型思想,数学模型源自原型,又高于原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从数学原型到数学模型的知识创造过程,消除数学原型的对概念和知识的学习干扰,深化对数学的理解。《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的学习内容,
一、以生活情境导入,但要讲究合理性。
教者首先创设生活化情境:老师的朋友开了一个小公司,5个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接着图文出示三件上衣和两条裤子,上衣售价分别是:250元、200元、150元,裤子售价分别是100元和150元。口头问题是:有几种搭配方案,选择一两种方案算出总价。然后再具体出示探究要求:1.有几种搭配方案?2.你向老板推荐哪一种,算出总价。3.组内交流,有哪几种方案,你是怎么算的,说说理由。
我起初也佩服
二、在探究中发现规律,但要加强合适的引导。
片段一:学生探究后,交流中回答出六种方案。
生1:我选择最贵的,250+150=400元,400×5=2000元。
师写成(250+150)×5,师:你选择的理由是——
生1:让他们穿上好衣服,认真工作。
师:给他们选择质量好点的衣服,贵一点,员工就会努力工作。250+150是什么意思?
生1:250+150是一套服装的价钱,5套就乘以5。
师:你是一套套买的。还是这个方案,还可以怎样算?
生2:250×5+150×5。
师:他是怎样算的?
生3:先算5件上衣,再算5条裤子。
师:两种算法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难以回答。
师:都是算的总价,都是2000元,所以中间可用“=”,即(250+150)×5=250×5+150×5。
师:还有其他方案吗?
生4:买便宜点的,工资可多发一点。(150+100)×5。
师:谁能将等号后面的尽快写出来?
生5:150×5+100×5。
……
评析:当第一位学生说出“250+150=400元”时,徐教师没有写成分步算式,而是急切地在250+150上加上小括号,改成综合式。三年级学生对于综合式了解不多,教师为了本知识的教学,只能强行直接写综合式。我觉得应该先尊重学生写下分步式,然后再帮助学生改写成综合算式更好些。学生所谈及的选择理由很好,体现了孩子们的成熟和老练,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衣服和裤子颜色接近,好看一些”,“衣服好点,裤子差点,光滑的弄脏了可以擦掉”。老师的及时鼓励和评价也很到位。但我不明白:老师设计该问题的初衷是什么,既然学生能想到选择时要考虑颜色接近,你为何想不到?而且也不应该设计选择哪一套服装的理由,而应该是列算式的理由,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算法,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并以此类推,帮助确立数学原型。等学生说出四种方案后,最后两种是老师带着学生写下的,因为学生也有些混淆。
片段二:老师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左边的算式是一套套买的,右边的算式是上衣归上衣买,裤子归裤子买”。然后要求学生写三个相等的算式,并且要求回答“你是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生1:(300+100)×5=300×3+100×3。
生2:(60+150)×6=60×6+150×6。
师:为什么这样算相等呢?
生3:60+150是一套的数量之和……
师:又回到买衣服上去了……
生4:(略)。
师:还是用衣服和裤子来解释,如果买课桌和椅子,可以吗?买其他东西呢?
师:60×6可看作60个6,150×6看作150个6,它们合起来是多少个6?
生齐:210个6。
师:(60+150)×6也是多少个6?
生齐:210个6。
师:像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能否用一个算式表示所有的算式?
生1:(a+b)×c=a×c+b×c。
生2:(x+z)×a=x×c+z×a。
师:你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什么?
生齐:未知数。
师:字母,用字母可以代表任何数。
……
评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将数学原型逐步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但
三、追求练习的层次性,但要贴近学生的学情。
第一组是填空题: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最后一题,生1:75×12+75×12,把24分成两份。
生2:75×4+75×6。
师:这样对不对?错在哪里?
生3:这样就成了75×(4+6)。
生4:24分成两份,而不是4份和6份。
生5:还可以75×24+75×0。
师:这当然是对的,因为75×0=0。那这道题有没有很多答案?
生:(不知所措)
师:老师也来说两个,75×1+75×23,75×20+75×4,可以吗?
生6:75×1+75×23,我认为是错的,75×1=75,75×23是75个23,没有75个24。
生7:是对的,75×1是1个75,75×23是23个75,一共是24个75.
师:其实我们填写时只要看格子,24可以看成0+几?1+几?2+几?如果是小数,就有无限多个填法。
评析:本题的设计确实有新意,既有开放性,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渗透极限思想。但是,这节课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水平,尚达不到学习该知识的要求,因为前面解释几个几理解不透彻,以至于学生难以思考出更多答案。尽管顺利教完了,估计但大部分学生对最后一题还是难以理解的。
第二组是连线题: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 (48+52)×12
14×(45-5) 11×4+25×4
(11×25)×4 14×45-14×5
评析:让学生在辨析中加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无可厚非,但此时下课铃声已经响起,顾连14×(45-5)和14×45-14×5是否真能连线,学生也来不及计算,仅凭老师一言堂定夺:“它们是相等的,也可以用几个几来思考,乘法分配律中出现减法也是可以的。”(11×25)×4学生说到“括号里是乘法而不是加法”。如此复杂多变的练习,让三年级学生在一节课内如何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关注数学思想方法,但缺乏对模型的建构和提升。
师:我们从买衣服中发现了一组组算式,再去写一些算式,去解释它们为什么相等,以后研究数学也可以这样,先发现现象,再去想办法解释,得到一个规律,并且用规律做一些练习。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