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这节课以“谈话引入——合作探究—— 直观展示、深层理解——拓展延伸”为线索,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师根据课标理念,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教师所设置的目标具体、明确、全面、可操作性强,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节课,教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剪、拼等活动来加深对面积计算的理解,有机利用了转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深层次地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含义,突出了教学重难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过程亮点多多,新的理念无处不在
1、师生地位得到很好体现
整个课堂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始终以一个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形象置身于学生之中,教师极具亲和力的语言,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一直把教师作为合作的伙伴,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不时擦出智慧的火花,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悬念设置,巧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首先出示没有标明长宽的长方形让学生求面积,一开始就抛出一个超出常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和长方形进行比较求起面积,让学生很自然地步入探讨本课教学重点内容的轨道,更加激发了学生想探究到底的欲望;最后通过拉动平行四边形激发学生探究面积是否变化的欲望。每一个悬念的设置都独具匠心,既给学生摆出了难题,又为学生创设了展示的机会,探究欲望油然而生。
3、重视操作探究,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数方格的环节,围绕“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就初步渗透了“拼”的方法与其在数学上的意义。此处教师还注意到了一个要点就是对“数的顺序”的指导。通过数方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面积的真正意义。当通过割补、平移得出长方形面积为6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面积也为6平方米时,教师抢抓难得的机遇问:它们间有什么关系呢?不用数方格,用什么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结合刚才的方法,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很自然地过度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上来了。整个教学过程层次分明,通过剪、移、拼,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剪拼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概念,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很自然地将“学数学”转化成了“做数学”。
3、真正的小组合作探究得到较好体现。
4、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
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等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