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评课
郑陆中心小学 张惠芬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周刚老师的一堂“两级交流”分享式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课,他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准确、合理,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流程顺畅,教学效果好,主要表现为:
1、通过“两级交流”,让学生经历了问题解决的过程。
教师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教学例1时,教师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与“720毫升果汁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从而感受到假设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接着让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提纲进行探究,在学生充分交流后,让学生用“大杯”替换成“小杯”或“小杯”替换“大杯”的过程,同时说说怎样求各种杯子的容量并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经历了整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2、突破教材难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例1的教学出示的是倍数关系的替换问题,大小杯子容量之间是倍数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要替换”和“怎么替换”这两个基本思路,替换中,大小杯子之间有几倍关系,大杯就能用几个小杯替换,替换后总量不变。例1教学完以后,教者顺水推舟,在例1的基础上,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变化成相差关系的替换题,原有基本情节未变,改变条件,原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需要修正,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该问题。这样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既及时巩固了所获取的方法,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台阶,符合学生认识事物螺旋上升的基本认知规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3、注重教学细节、提升数学思想
教学中,周刚老师处处关注教学细节,提升数学思想。如:教学过程中的检验,教师不仅让学生明白要检验结果,还要检验关系。在学完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替换题后,教者采用了回顾与分析、变式与对比、感悟与体验等渠道,使学生明晰: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不变,而差数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逐步使学生对替换策略达到深刻理解和掌握水平,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目的。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所遇到问题的类型在不断变化,而解决这些不同类型问题的策略却始终如一,学生对策略的运用越来越熟练,对策略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从而形成“化归”的数学思想。
4、巧妙设计板书,展示思维过程
替换的策略,是一个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需要思考并理解“为什么要替换?”“怎样替换?”“替换后发生哪些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就小学生而言,难点是替换后哪些量发生了变化?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者采用让学生“画一画”,去体验、感悟,体现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黑板上板书出来,让学生理解了替换的过程和替换后容器数量的变化、总量的变化,使学生抽象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对替换的理解与掌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总之,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周刚老师能将各层次内容之间有效的联系与综合,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
2010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