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
郑陆中心小学 沈晓峰
《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课,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本节课是用实验来验证可能性相等这种情况的,但实际上通过实验基本上是不可能来验证可能性相等的,比如:分6小组让学生做摸球实验,结果基本都是不相等的,即使把6个小组的结果加起来,结果仍不等。而要告诉学生说可能性相等,总觉得牵强,在摸之前让学生猜的时候学生都说可能性相等,而实验做下来反而学生发现不相等,起了反作用。所以实验设计还应改进,而且当实验结果出现偏差,理应让学生继续实验,直至试验的数据更接近1/2。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比较多,就如何组织好小组合作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收获,有感悟,我进行了一番思考:
1.应该关注全体,激起每个人的合作的欲望
在活动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当他们小组成功的时候有他的努力在里面,他就产生成就感,将会促使他积极的参与到合作过程中来。
2.应该充分发挥小组优势,在交流中感悟
把提出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进行解决,不仅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创造能力,这样才把学习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应当充分发挥小组优势,让结论在小组的交流中感悟出来,学生就会不难理解了。
通过这部分教学,我体会到,如果仅仅让学生活动,有时可能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困难,因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实际实践的时候还有一定的误差,比如在做用3个黄球1个红球放在一个袋子里,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的游戏时,39名学生摸完后进行统计,居然有3人摸到黄球与红球的次数一样多,2人摸到的红球比黄球的次数多,实验没成功,但把39人的实验数据合起来研究,可以发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所以还要结合理论的推导来辅助教学。总之,实验活动是学生的直观感受,合理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但是要使活动开展的富有成效,我们还需要在各方面做精心的组织,还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